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精神力量
為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2025年7月14日至7月28日,山西師范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黨支部第九期紅色記憶尋訪實踐隊隊員 張可 賀雷走進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開展了為期15天的紅色記憶尋訪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實踐隊參觀大寧縣道教村紅色教育基地。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賀雷 攝 剛到大寧縣道教村紅色教育基地,我便被那莊嚴肅穆的氛圍所感染。基地內(nèi)的黨員政治生活室、大寧黨史館、紅色基因傳承館等場所,仿佛一本本厚重的歷史書,靜靜等待著我們?nèi)シ啞T诖髮廃h史館里,我們看到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圖片,它們詳細記錄了大寧縣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烽火歲月。 圖為實踐隊在大寧縣黨員教育實踐基地參觀學習。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張可 攝 其中,房普明的事跡讓我深受觸動。他作為大寧縣最早傳播馬列主義思想、組織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的進步青年,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不畏艱難險阻,為了革命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他的故事讓我深刻認識到,正是有了無數(shù)像房普明這樣的革命先輩,才有了我們?nèi)缃竦男腋I睢?在大寧縣黨員教育實踐基地,我們更加系統(tǒng)地學習了黨的歷史和紅色文化。通過參觀相關場館與設施,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我看到了黨員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如何堅守信仰,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懈奮斗。他們的精神讓我備受鼓舞,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圖為實踐隊在大寧縣道教村紅色標語前攝影。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張可 攝 在道教村,“黨建引領、道教向上”“一顆紅心永向黨”等紅色標語格外醒目。這些標語不僅是一種宣傳,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們時刻提醒著人們,要緊密團結(jié)在黨的周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在黑城村,我們參觀了烽火臺。烽火臺作為古代重要的軍事防御設施,見證了無數(shù)的戰(zhàn)爭與和平。它讓我深刻認識到,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同時,我也明白了,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 最后,我們來到了馬頭關黃河仙子祠。這座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的古祠,歷經(jīng)滄桑,至今保存完好。它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黃河文化的重要象征。在這里,我們還欣賞了由大寧文旅推出的紅色歌曲《黃河仙子》,這首歌曲根據(j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黃河仙子的傳說》內(nèi)容創(chuàng)作而成,旋律優(yōu)美,歌詞動人,讓我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次紅色記憶尋訪社會實踐活動,讓我收獲頗豐。 首先,我對紅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它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通過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聆聽革命故事,我仿佛親身經(jīng)歷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的堅定信念和無私奉獻精神。這種精神讓我深受震撼,也讓我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其次,我對黨的歷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學習了黨的發(fā)展歷程,了解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以及黨如何帶領人民克服困難、取得勝利。這讓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政黨,它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懈奮斗。 再者,這次實踐活動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先輩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為將來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我也認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了各項任務。這讓我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團結(jié)協(xié)作,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力量。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要更加注重團隊合作,與同學們共同進步。 總之,這次紅色記憶尋訪社會實踐活動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經(jīng)歷。它讓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升華,在行動上得到了鍛煉。我相信,這次實踐活動所帶來的收獲將會伴隨我一生,激勵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前進。 通訊員 張可、賀雷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
- 百載衣梭承古藝,素手飛針繡振興
- 團隊以彝繡為千年文脈與當代振興的紐帶,緊扣“非遺煥新與青年擔當”核心,圍繞弘揚繡韻、傳承文化開展實踐活動。一方面呈現(xiàn)曲別李英等
- 08-07 關注:10
- 彝繡尋根承文脈,筑路溯源憶崢嶸
- 實踐團隊圍繞文化尋根與紅色鑄魂主題,緊扣“非遺傳承+紅色研學”,將峨邊之行的彝繡文化、民族團結(jié)、抗戰(zhàn)歷史視作理論實踐交織的整體
- 08-07 關注:7
- 一針一繡傳紅韻,躬身踐行續(xù)新篇
- 團隊將小涼山彝繡作為青年與民族文化對話的媒介,展現(xiàn)阿赫秀枝等傳統(tǒng)非遺傳承人在堅守中求新的實踐,呈現(xiàn)實踐團沉浸的參與過程,通過“
- 08-07 關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