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婦女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就地就近就業問題備受關注。2025年7月3日至17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精媖建功”暑期實踐團先后赴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金華市武義縣與山東省威海市,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兩地數十家巾幗共富工坊展開調研,系統探尋農村婦女就業增收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收獲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與鮮活案例。
浙江調研:多元工坊激活山區“她力量”
浙江作為共富工坊的創新實踐高地,其山區縣與平原鄉村的差異化探索為團隊提供了多元樣本。
在麗水市遂昌縣,團隊走訪了紅弟、鴻運服飾、俊隆雨具等多家巾幗共富工坊,發現“來料加工”成為帶動婦女就業的核心模式。
圖一:團隊成員與遂昌縣俊隆雨具巾幗共富工坊負責人合照
當地婦聯以政策扶持為抓手,推動28家巾幗共富工坊落地,帶動超千名婦女就業,人均月增收約2000元。

圖二:團隊成員采訪浙江省遂昌縣婦聯黃主席
騰龍小區工坊引入龍頭企業,配套“婦兒驛站”解決職工子女托管問題,實現“接送孩子與掙錢兩不誤”;紫紅繡花工坊從代加工轉型自產自銷,讓“針線活”串起家庭與生計的平衡;遂昌縣小畬味生態農產品有限公司整合本地農特產品,既助力村集體年增收,又為婦女提供包裝、直播等崗位,為就業提供可持續支撐。
在金華市武義縣,團隊探訪了四類特色共富工坊。十里荷花共富工坊依托唐朝貢蓮資源,產蓮期吸納六七十歲女工,既解決閑置勞動力問題,又助銷村民滯銷蓮子;桃氣滿滿巾幗共富工坊通過“線上直播+線下采摘”模式,讓大齡婦女季節性務工增收,還帶動鄉村旅游;有機國藥共富工坊帶動中老年女性參與靈芝、石斛種植,年產值超1億元;愛心港灣共富工坊則聚焦殘疾婦女就業,通過簡單玩具加工實現穩定收入,顯著改善其精神面貌。
圖三:后陶村農業開發工坊負責人講解運行模式
此外,武義坦洪產業園直播間共富工坊與俞源鄉后陶村農業開發工坊,為留守婦女提供靈活崗位,成為連接家庭與增收的重要紐帶。
威海實踐:模式創新撐起“半邊天”
山東省威海市的探索則展現了從車間加工到多元創業的轉型活力,凸顯對婦女多重身份的尊重與賦能。
榮成市巾幗創客圓夢基地是電商賦能的典型,該基地累計培訓近4000名農村婦女,帶動千名婦女通過推廣地方特產增收。榮成市小雅編織大姐工坊以“靈活就業+公益品牌”模式,不僅幫扶自閉癥兒童媽媽,更通過國慶繡國旗等活動,讓非遺鉤織技藝走進大眾視野。
圖四:榮成市小雅編織大姐工坊為團隊成員介紹產品
文登區善品服裝廠采用“總廠+村級加工點”模式,設5個鄉下加工點,讓婦女騎車10分鐘即可上班;花餑餑基地以電商渠道拓展傳統美食市場,帶動周邊農戶與婦女共同致富;花田熊兒童健康管理公司內設兒童房、靈活排班,方便帶娃媽媽就業;澤睿休閑農場女創業者帶動年輕人返鄉,以新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這些實踐均尊重婦女“母親”“創業者”的多重身份,讓政策與企業服務貼合需求。
調研啟示:巾幗力量繪就共富圖景
此次浙魯兩地調研中,“精媖建功”團隊見證了巾幗共富工坊的多元實踐:從浙江山區的來料加工、生態農業,到威海的電商直播、靈活就業,各地均以“就近便利、技能適配、兼顧家庭”為核心,讓農村婦女在增收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調研實踐表明,當巾幗力量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不僅能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更能讓鄉村振興的畫卷綻放“她力量”的絢爛光彩。之后,團隊將系統梳理兩地經驗,為推動巾幗共富工坊可持續發展、拓寬農村婦女就業路徑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