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極端洪澇災害頻發且呈現復合化、突發性趨勢,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峻威脅。九江市作為長江中下游重要防洪樞紐,現有單模態預警體系難以穿透“最后一公里”,群眾“收而不動、動而不迅”的響應遲滯問題突出。為破解這一難題,本大展“洪”圖小隊立足“多模態融合”技術前沿,深入九江洪災風險核心區,于7月13日至16日開展為期四天的實地調研,力求實現災情“看得準”、預警“傳得透”、群眾“動得快”,為構建“智慧防災+全民響應”的中國式現代化災害治理體系注入青春動能。
深入基層,傾聽民聲——新橋村與蓮花村居民訪談
抵達九江市的第一天,大展“洪”圖小隊便將重心放在受災最直接的主體——居民身上,前往新橋村和蓮花村居委會開展深度訪談。在居委會干部協助下,小隊分組走訪了多位經歷過近年洪災的村民,覆蓋不同年齡、職業和居住位置。訪談緊扣“預警接收”與“響應行動”兩大核心。小隊詳細詢問了他們獲取洪水預警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清晰度與及時性,以及接收到預警后的實際響應行為。
小隊還特別關注了弱勢群體在預警接收和響應中的特殊困難,運用錄音、筆記和拍攝等方式記錄了大量一手資料,并觀察到一些居民展示的自救工具和家庭應急包。這些鮮活的口述史和具體案例,為理解現有預警信息在“最后一公里”的觸達效果、不同群體的響應模式差異、以及影響響應決策的關鍵因素提供了寶貴依據,是構建“群眾響應”模型不可或缺的社會模態數據。
沿江踏勘,感知風險——長江沿岸實地環境考察
第二天的目標是直觀感知洪災風險源和現有防護體系,調研小隊沿九江市重點防洪長江岸線進行了系統性的實地考察。小隊從上游段開始,徒步或驅車觀察沿岸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堤防工程、排澇設施以及關鍵的水位監測站點。重點考察了歷史上易發潰口、管涌或漫堤的區域,評估其現狀加固情況。同時,有意識地觀察并記錄與預警響應相關的環境要素:疏散路線、臨時安置點的位置和可達性、危險區域的警示標志設置情況。
小隊還上網獲取了重點區域的高清影像和地形數據,直觀展示了河道形態、灘地利用、堤防走向與居民點的空間關系。這些地理空間模態和環境視覺模態數據,對于驗證遙感解譯結果、理解洪水演進路徑、評估現有工程防護能力、識別潛在風險點以及優化疏散路線規劃都至關重要,是將預警信息與具體地理環境、物理風險關聯起來的基礎。
聚焦樞紐,解碼機制——村委會實地調研
第三天小隊深入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村委會,選取了位于不同地形的湖口縣雙鐘鎮月亮村、勝利村、洪湖村進行調研。在村委會,小隊與村支書、防汛專員、網格員等進行了座談和實地查看。核心目標是系統梳理村級組織在洪災預警信息傳遞和應急響應中的角色、流程和資源。我們詳細查閱了村級的防汛應急預案、預警信息接收與發布記錄本、危險區域住戶名冊、應急物資儲備清單及存放點。重點調研了預警信息從上級如何接收,村內如何快速發布,以及如何組織響應。
小隊特別關注了村委在應對信息過載或沖突時的策略,以及在災情信息自下而上反饋的機制和時效性。通過實地查看廣播室、物資倉庫和規劃的安置點,評估其實際可用性。這些調研揭示了基層在預警響應中的核心作用、面臨的挑戰以及因地制宜的智慧實踐,為優化預警信息在社區層級的多模態適配和提升組織化響應效率提供了關鍵洞見。
統覽全局,洞察體系——市水利局與防災應急中心訪談
調研收官之日,調研小隊前往九江市洪災預警與應急指揮的核心機構——市水利局和市防災應急中心,與相關科室的技術專家和負責人進行了深度訪談。此行的核心目標是從市級層面系統理解洪災預警監測體系、信息處理流程、多源信息融合現狀、預警發布決策機制以及應急響應協調聯動。在水務局,我們重點了解了多模態監測數據的來源與整合:包括水文站點網絡、氣象預報信息、衛星遙感、雷達測雨、視頻監控等數據如何匯集到水利信息平臺,預警模型的構建、精度和運行情況,以及預警信息的生成標準和決策流程。在防災應急中心,小隊聚焦于預警信息的發布渠道覆蓋面和時效性,以及應急響應的啟動、指揮調度與部門協同。
小隊詳細詢問了在多模態數據融合方面存在的挑戰、在提升預警精準性和提前量上的技術需求,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將預警轉化為基層和群眾的響應行動。專家們還分享了重大洪澇案例中的經驗教訓。這次訪談為我們構建“基于多模態的洪災預警及響應”的整體框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頂層視角、技術現狀評估和未來改進方向,明確了從監測預警到響應行動的信息流閉環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這四天的調研活動設計層層遞進,從微觀個體響應到中觀組織執行,再到宏觀體系運作,并結合實地環境感知,全方位、多維度地圍繞“多模態預警信息”的生成、傳遞、接收以及“群眾響應”的觸發、決策、行動這一核心鏈條展開,為后續研究積累了豐富、立體、緊扣主題的實地數據和深刻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