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充分釋放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西安理工大學“智”紅“渭”來實踐隊于7月22日赴渭南市臨渭區,開展了為期兩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成員深入走訪當地紅色資源富集地,通過實地調研、調查問卷、訪談交流等方式,系統梳理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與轉化路徑,為推動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貢獻青春智慧。
7月22日上午,團隊首站到訪王尚德烈士紀念館,隊員們系統研讀革命史實,深刻體悟王尚德烈士的奉獻精神。隨后,團隊專程拜訪王尚德烈士的親屬并進行訪談,在訪談中,隊員了解王尚德回家鄉辦學、從事革命活動、發展黨的組織等先進事跡,深刻感悟那段崢嶸的革命歲月。王尚德烈士紀念雕塑上赫然雕刻著的“尚行利群,德昭后輩”紅色大字,是革命先烈精神的凝練,指引后輩心懷群眾、矢志奉獻。
中午,團隊赴陜西首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崇凝鎮,開展紅色資源融合鄉村振興情況調研。崇凝鎮是1928年“渭華起義”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在當地黨史研究專員的專業講解下,隊員們依次現場參觀崇凝老爺廟、鎮黨政服務中心等重點紅色教育基地,深刻感悟崇凝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并點燃渭華起義“第一簇火苗”的生動歷史。團隊通過實地參觀、資料采集、現場記錄等方式,深入了解崇寧鎮以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素材,為團隊后期推動渭南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下午,實踐隊來到臨渭區陽郭鎮,在渭南紅色地下交通站舊址開展研學活動。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隊員們參觀了保存完好的秘密交通線遺址,深入了解解放戰爭時期地下交通員劉正印冒著生命危險傳遞情報、護送李先念的英雄事跡。隨后,實踐隊與舊址負責人開展工作交流,并舉行西安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建立紅色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實踐的長效合作,工作人員還為每位隊員授書,鼓勵隊員學習劉正印無私奉獻、勇敢機智的革命精神。此次研學為團隊探索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7月23日,實踐隊來到交斜村紅色會客廳。交斜村支部書記翟新民熱情接待并擔任講解員,結合會客廳展館內的歷史圖片、文獻資料和實物展品,翟書記講述了交斜村在革命時期的紅色歷史脈絡與英雄故事,讓隊員們全面了解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參觀結束后,隊員們對支部書記進行深入訪談,通過訪談,隊員們了解到交斜村完好保存著陜西省唯一一個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為了充分盤活這一紅色資源,交斜村建設了紅色會客廳,并將各革命時期的人物匯集成《紅色交斜圖片錄》供來訪研學團隊和當地村民閱讀,以此涵養文明鄉風、吸引企業投資推動產業發展等。交斜村的具體實踐與顯著成效,為實踐團隊提供了研究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活案例。
從烈士陵園的肅穆追思、地下交通站的歷史回溯,到崇凝鎮的鄉風探訪、交斜村的實踐調研,每一站都承載著團隊對紅色文化的敬畏與探索。通過挖掘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的內在聯結,“智”紅“渭”來實踐隊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既是精神紐帶,更是發展動能。未來,團隊將帶著調研成果與實踐感悟,把青春智慧融入紅色文化傳承與鄉村發展,讓紅色基因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中生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