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揚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探城鄉水韻差異,尋生態共融之路”社會實踐團隊深入揚州瓜洲泵站,團隊成員通過走訪泵站管理人員、觀察設備運行狀態等方式,系統探究大型水利設施在防洪排澇、水資源調配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

到達地方后,遠遠望去,便為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所驚嘆——它將唐代建筑的古樸韻味與現代工程的簡約大氣巧妙融合,既彰顯著歷史文化的厚重,又散發著時代科技的活力。作為揚州市城市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170m³/s的裝機總容量更是直觀展現了工程的“硬核”實力。

進入泵站區域前,我們先走過了水文化科普公園。園內展示的揚州市區水系圖,清晰勾勒出城市水網的脈絡;陳列的歷代水利設備模型,生動呈現了從傳統工具到現代機械的更迭進步,讓我們對區域水利發展的歷史脈絡有了初步認識。
走進泵站內部,工作人員首先帶領我們觀看了泵站專題宣傳片,幾分鐘的影像,清晰展現了瓜洲泵站從規劃設計到建成運行的全過程,生動呈現了其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防洪排澇、水資源調配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我們還了解到,泵站自竣工以來,除了在汛期發揮顯著的防洪排澇作用外,在非汛期還承擔起促進城市水體有序流動的新功能,通過科學調控讓水循環更加活躍,有效改善了城區水生態環境。

緊接著,技術人員詳細介紹了瓜洲泵站的工作原理。他帶領我們移步至設備間,讓我們直觀地觀察到了瓜洲泵站的工作程序。為了讓我們更能理解設備是如何完成指定任務的,工作人員又結合示意圖和模型,有條不紊地講解起來。站區布局規整,現代化泵房矗立江邊,巨大的抽水泵組通過地下涵管與長江水系相連。

參觀完設備間后,我們登上了泵站頂層。憑欄遠眺,遼闊的江景盡收眼底:江水奔騰東去,與天際線連成一片,江面上貨輪緩緩駛過,岸邊蘆葦隨風搖曳。腳下的泵站如同一位沉穩的守護者,將滔滔江水的能量轉化為守護城鄉安瀾的動力,這種“動”與“靜”的交織,讓我們對水利工程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鮮活的認知。

走出泵站,回望這座矗立江邊的水利樞紐,它不僅是鋼筋水泥筑成的工程,更是科技與生態共生的見證。我們“探城鄉水韻差異,尋生態共融之路”社會實踐團隊一行五人深刻體會到,城鄉水韻的差異,從來不只是自然稟賦的分野,更在于人類如何以智慧平衡發展與保護。瓜洲泵站用“硬核”技術守護江河安瀾,以“柔軟”匠心呵護生態平衡,為“生態共融”寫下了生動注腳。而這份實踐中收獲的認知,終將化作新一代青年守護碧水清波的行動力,讓城鄉水脈在和諧共生中流淌向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