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協同育人,拓寬研究生就業視野,江蘇海洋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電子研學實踐隊于7月上旬開展了以“‘E’心筑夢,業海飛揚”為主題的系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通過走進企業實地參觀、與行業精英交流、訪談優秀畢業生及實習生等多種形式,為研究生搭建了了解行業前沿、對接就業需求的重要平臺,助力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高素質電子工程人才。
企業走訪:近距離觸摸行業前沿
走進大陸汽車電子(連云港)有限公司
作為系列活動的首站,實踐隊來到大陸汽車電子(連云港)有限公司。公司技術總監謝春旭熱情接待了團隊,詳細介紹了企業發展歷程與核心業務,并強調:“研究生應秉持自立自強的科研精神,將嚴謹態度融入工作生活,為職業發展夯實基礎。”
在謝總監的帶領下,實踐隊參觀了傳感器研發區域,深入了解發動機壓力傳感器、底盤懸架傳感器等產品的技術原理,以及其在智能駕駛、節能減排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作為汽車電子領域的標桿企業,大陸汽車電子在傳感器研發,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底盤傳感器領域的顯著成果,讓隊員們對汽車電子行業的技術迭代有了直觀認知。
為精準對接就業需求,團隊還邀請企業填寫招聘情況調查表,涵蓋專業技能要求、職業發展通道等核心信息,為研究生職業規劃提供參考。
探訪連云港致欣電子有限公司
實踐隊走進專注于芯片設計與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連云港致欣電子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陳天駿通過企業介紹與實地參觀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展示了企業發展歷程、芯片研發技術及完整生產流程。
參觀中,隊員們近距離觀摩芯片成品,深入了解芯片在各領域的應用,直觀感受到半導體制造的精密度與復雜性。陳天駿結合行業經驗分析了芯片行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他強調:“在半導體這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持續學習能力比單一的專業知識更為重要。研究生階段培養的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將是未來職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活動最后,企業還就畢業生關心的職業發展路徑、崗位能力要求等問題提供了詳細解答和針對性指導。
連線蘇州貝克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實踐隊與蘇州貝克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線上交流。公司代表王祖馳介紹了企業在高端模擬芯片和微傳感器領域的發展歷程、主營業務及技術成果,其產品涵蓋開關電源、充電管理芯片等,廣泛應用于工控設備、汽車電子等領域。
王祖馳帶領隊員“云參觀”了芯片封裝測試實驗室,詳細講解了從元器件到最終封裝的完整流程,以及企業在模擬信號處理、傳感器集成方面的創新成果。他強調:“青年科技人才應始終堅持探索創新的精神,把科研熱情轉化為技術突破的動力,在實踐中提升工程素養,為中國的事業貢獻力量。”團隊還通過企業填寫的招聘調查表,進一步了解了高層次電子信息類人才的需求標準。
經驗分享:從校園到職場的成長啟示
優秀畢業生訪談:矽朋微電子唐錦澤的職業感悟
為跟蹤人才培養效果,實踐隊以線上訪談形式連線2022級優秀畢業生、現任矽朋微電子(無錫)有限公司研發部模擬IC設計師唐錦澤。
唐錦澤介紹了公司專注于模擬集成電路設計的業務方向,以及自身負責的電路結構設計、版圖布局、仿真優化等工作內容。他結合求職經歷,從簡歷制作、崗位篩選到面試技巧、項目展示,為學弟學妹提供了實用建議,并強調:“研究生階段不僅是提升學術能力的關鍵時期,更是鍛煉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和溝通協作能力的重要平臺。”
針對模擬IC設計崗位的特點,唐錦澤坦言:“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和持續學習的領域,研究生期間扎實的專業訓練和嚴謹的科研態度,是快速適應崗位的基礎。”他還就職業發展路徑、晉升機制、工作生活平衡等問題與隊員深入交流,肯定了學院課程體系、導師指導及就業平臺對學生成長的助力。
實習生訪談:深圳維普創新科技路佳偉的實踐體會
實踐隊同期線上訪談了正在深圳維普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實習的2023級研究生路佳偉。路佳偉分享了擔任硬件工程師期間參與原理圖設計、PCB布線、硬件調試等工作的經歷,以及從理論學習到工程實踐的轉化過程。
“課堂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專業基礎,而實習則讓我第一次真正站在工程師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路佳偉談到,實習初期雖有緊張,但在團隊指導下逐漸建立工程信心,也深刻體會到溝通協調在團隊合作中的重要性。
他建議學弟學妹在校期間積極參與科研和工程實踐,提前了解企業需求,針對性提升軟硬實力,并強調:“無論從事研發還是管理,獨立思考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都是核心競爭力。”
活動成效:深化產教融合,助力高質量就業
此次系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電子工程學院推動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舉措。通過企業走訪,學生深入了解了汽車電子、芯片設計與制造、集成電路等行業的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通過與行業精英、優秀畢業生及實習生的交流,明確了職業發展方向和能力提升重點。
活動不僅為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方面探索了新空間,也為學院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提供了實踐依據。未來,電子工程學院將持續推進產教融合,拓展實踐平臺,為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高素質電子信息類人才提供有力支撐,助力學生實現從“校園人”到“職場人”的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