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園學子寒假社會實踐】——日照張家臺:漁業發展與鄉村新變
在日照的海岸線上,張家臺村宛如一顆鑲嵌在藍色畫布上的明珠,以其獨特的漁業文化和發展模式,展現著鄉村發展的新面貌。近日,“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深入張家臺村,通過實地調研、采訪漁民和村干部,探尋這里漁業發展的現狀、挑戰與機遇。
張家臺村是一個以漁業為主要產業的村莊,漁業在其產業結構中占據著30%的比重,這一數據直觀地反映出漁業對于張家臺村經濟的重要性。與傳統的綜合型農業不同,這里較少涉及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副業,漁業成為村民們的主要生計來源。
在與村民的交流中,實踐隊隊員了解到,漁業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海域劃分和禁漁期規定是影響漁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固定海域由負責人管理,收入和產出歸其所有,而公共區域則允許村民自由開展漁業活動。這種劃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漁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但也對村民的捕撈范圍和產量產生了影響。
隨著時代的變遷,張家臺村的漁業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如今,將近80%的村民投身于民宿經營,出海捕魚的村民數量大幅減少。漁業勞作的艱辛和危險性,以及老一輩對年輕人的保護心態,使得年輕人參與出海捕魚的比例較低,目前從事漁業勞作的大多是中年人。
在出海捕魚的時間安排上,張家臺漁村有著獨特的模式。春秋季是出海捕魚的黃金時期,而夏季旅游旺季則正好與休漁期重合,村民們便利用這段時間經營民宿,實現了產業之間的巧妙互補。一位專業漁民告訴實踐隊隊員,他一年大概能出海五十次,休漁期時,村民們有的選擇在家休息,調養身心,為下一次出海做準備;有的則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

圖為村中的一位大爺正在修補自己的漁網
張家臺村的漁船大多為小型漁船,一次出行最少需要兩人,一般為三四人同行。養殖戶出海較為頻繁,一天最多一次,而非養殖戶則根據海上情況,出海一次大約需要三天。他們的捕撈范圍主要集中在海岸100公里左右的近海區域,屬于典型的近海捕撈。主要漁具為漁船和漁網,漁船多為代代相傳,以柴油為燃料,而漁網則由漁民自行購買和修繕。村莊還對漁船的停放位置進行了合理劃分,體現了有序的管理。
在安全保障方面,張家臺村的舉措值得稱贊。村書記向實踐隊隊員展示了專門的漁民群,每當遇到大風等惡劣天氣,村干部會提前在群里通知,禁止漁民外出捕魚,有效保障了漁民的生命安全。此外,村里還會定期對漁民進行安全培訓,提高他們應對海上突發情況的能力,增強了出海捕魚的安全性。
在銷售環節,捕撈上來的海鮮銷售渠道多樣。大部分漁民選擇在碼頭直接出售,便捷高效,能夠快速將新鮮的海鮮送到消費者手中。同時,隨著電商和快遞行業的發展,許多海鮮通過快遞運往各地,滿足了不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不少買家還會向漁民預訂特定的海鮮,這也為漁民的銷售提供了一定的穩定性。據了解,目前漁民的年收入大概在九到十萬,但隨著海鮮市場的逐漸飽和,物價也趨于平穩,漁民們的收入增長面臨著一定的壓力。

圖為大爺家準備將海貨拿出去售賣(車上均為海貨)
基于此次采訪和調研,實踐隊隊員也為張家臺村的漁業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漁業資源保護方面,應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村民對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認識,鼓勵科學捕撈,避免過度捕撈對資源造成破壞。在產業升級方面,可以考慮引進先進的漁業技術和設備,提高捕撈效率和海產品質量。例如,推廣節能型漁船發動機,降低燃油消耗和環境污染;采用新型漁網材料,提高捕撈精準度,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在拓展銷售渠道方面,除了現有的碼頭銷售和快遞運輸,可以積極開拓電商平臺,打造張家臺村特色海鮮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加強與大型海鮮市場、超市的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保障漁民的銷售渠道暢通。
在人才培養方面,針對年輕人不愿從事漁業的現狀,村里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參與漁業發展。例如,設立漁業創業扶持基金,為年輕人提供資金支持;開展漁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
日照張家臺村的漁業發展既有著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通過合理的規劃、科學的管理和積極的創新,相信張家臺村的漁業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訊員:馬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