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鄉村環境與文化的改善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曲阜師范大學“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于1月10日上午來到山東省日照市張家臺村,旨在通過實地考察和親身體驗,了解鄉村環境整治和文化建設的現狀,探討其在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
守護張家臺,綠動未來路
1月10日上午,實踐隊員實地參觀了張家臺村,與村干部進行了詳細的交流。村干部告知實踐隊員,張家臺村基礎環節比較薄弱,現在村里注重抓問題,對旅游環境或者建設、改造,都在提升,逐漸讓村民提升對環境衛生的意識。在垃圾處理方面,張家臺村實行了垃圾分類制度。村民們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四類,并分別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中。為此,張家臺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環境衛生小組進行整治。設置了專門的人員,不間斷地由環境衛生工人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及時地清理。同時,村里還設置了多個垃圾收集點,定期清理和轉運垃圾,確保垃圾不落地、不堆積。在污水處理方面,村里建有專門的污水處理設備,進行雨水和污水的分離處理,避免了污水直接排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這一舉措不僅改善了村莊的整體環境衛生,也保護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

圖為張家臺村干部向隊員介紹本村環境狀況
除此之外,村民們實施“禁漁期”制度,保護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維護海洋生態平衡。同時,他們還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通過科學的養殖技術和合理的管理方式,實現了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然而,張家臺村在環境保護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由于正在修建的民宿較多,建筑垃圾處理問題較為突出。村子里的道路較為狹窄,部分道路仍為土地沙子路,給垃圾清理和運輸帶來一定困難。此外,一些村民的環保意識仍有待提高,對環境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有些居民樓前堆滿了生活垃圾,雜亂不堪,既給垃圾清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還影響了村容村貌,進而影響旅游業的發展。

圖為村民樓前堆放的雜物
鑒于這些發現的問題實踐隊員提出如下建議。村委會除了設置宣傳欄和發放宣傳手冊來宣傳環保意識,還可以建立環保獎勵機制。設立環保基金,對在垃圾分類、垃圾減量等方面表現突出的村民給予獎勵,如發放生活用品、給予現金獎勵等,以此激發村民參與環保的積極性。同時,對亂倒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和處罰,形成良好的環保氛圍。此外,可以與民宿業主簽訂環保責任書,明確他們在建筑垃圾處理方面的責任和義務。要求民宿業主在施工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并按照規定將垃圾送至指定地點。
傳承張家臺,文化韻長流
經過與村干部的交流,實踐隊員了解到張家臺村的漁業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這里的漁民們世代以捕魚為生,積累了豐富的漁業經驗和獨特的漁家文化。他們崇尚自然,敬畏海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漁業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這些習俗不僅體現在他們的捕撈技術、漁船制作、漁網編織等方面,更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如飲食、服飾、節慶等。在張家臺村,漁業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村民們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漁業文化代代相傳。
此外,張家臺村還定期舉辦漁業文化節等活動,邀請游客們前來參觀和體驗漁家生活。每年的6月13日,村民們會穿上傳統的漁家服飾,表演漁歌漁舞,展示漁業生產的技藝和智慧。游客們可以參與其中,親身體驗漁家生活的樂趣,感受漁業文化的魅力。
除了漁業文化,張家臺村還保留了豐富的民俗文化。這里的村民們崇尚自然,敬畏神靈,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民間信仰和祭祀習俗。他們會在特定的節日里舉行祭祀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家人平安、漁業豐收。同時,實踐隊員在與村干部的交談中了解到現在張家臺村也與互聯網接軌,利用大數據來宣傳當地文化,通過抖音,小紅書,快手等云平臺進行宣傳。這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更是為漁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與村民的交談中,實踐隊員了解到當地從事漁業作業和傳承漁業文化的多為40歲左右的青年人,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太愿意留在家鄉從事漁業活動而是選擇外出務工。對此,實踐隊員認為張家臺村應該加強對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他們還可以進一步完善漁業文化展示館和民俗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游客們的參觀體驗。
通過本次的社會實踐,實踐隊員們也全面深入地了解了當地的發展現狀,并提出相關的建議,實踐隊員們相信通過這些努力,張家臺村在未來將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通訊員沈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