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盛堂,實踐團成員有幸采訪到了顏氏楷雕的第八代傳承人顏德印。顏德印出生于雕刻世家,自幼便對楷木雕刻耳濡目染。1992 年,他高中畢業后加入曲阜工藝美術廠,跟隨父親從事大型佛像的雕刻工作。在伯父顏景新 —— 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的悉心指導下,顏德印不斷鉆研,將學院雕塑和民間工藝巧妙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藝風格。
據顏德印介紹,楷木雕刻的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孔子逝世后,子貢守靈六年,將從家鄉帶來的楷木樹苗植于孔林,并用楷木雕刻了孔子和師母亓官氏兩尊圓雕坐像,楷雕藝術由此始創。歷經數千年的傳承,楷木雕刻形成了獨特的工藝體系。其技法多樣,包括圓雕、浮雕、透雕和鏤空雕等,多種技法交互使用,使得雕刻作品栩栩如生,極具神韻。
一件楷木雕刻成品的誕生,要經過諸多復雜的工序。選料是關鍵的第一步,需挑選質地堅硬、紋理細膩的楷木。解木、下料、整形后,便要進行畫圖設計。接著是切、削、凈、刻等精細操作,每一刀都需精準把握,稍有偏差便可能影響作品的整體效果。完成雕刻后,還要進行打磨、上色、打蠟等工序,一件四十公分的如意,最簡單也得花費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
在現代社會的浪潮中,楷木雕刻這一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技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諸多挑戰。隨著工業化進程的迅猛加快,機械化生產以其高效、低成本的顯著優勢迅速席卷各個行業,楷木雕刻領域也難以幸免。現代機器生產的大規模普及,使得傳統手工楷木雕刻的市場份額受到了嚴重擠壓。相比之下,傳統手工楷木雕刻制作周期漫長,產量極為有限,難以與機器生產的產品在數量和價格上競爭,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同時,培養一名優秀的楷木雕刻手工藝人,更是一條充滿艱辛與挑戰的道路。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短期內難以獲得豐厚的回報。在當下追求快速回報的社會環境里,愿意投身這一行業的年輕人愈發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