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期間,華中農業大學“青華漢韻”民族語言實踐調研小隊來到青海省民和縣進行為期一周的民族語言實踐調研。本次調研以“民族語言保護與傳承”為主題,旨在深入了解和記錄民和縣各民族語言的使用現狀及其面臨的挑戰。調研小隊與當地社區成員密切互動,通過訪談、實地觀察和文化交流,力求全面掌握當地語言的實際情況。此次調研不僅將為民族語言的保護和發展提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還將為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有力支持。調研成果預計將有助于制定更為有效的語言保護策略,促進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活力。
祁家溝草灘村:深入了解土族語言日常使用情況
華中農業大學“青華漢韻”民族語言實踐調研小隊對祁家溝草灘村的土族人進行了深入采訪。調研發現,在該村,大部分中老年人主要使用土族語進行日常交流,而年輕一代則普遍同時掌握土族語和普通話。一些年輕人因幼時隨父母遷移至縣城生活,甚至完全不懂土族語。
雖然土族人口較少,但其語言體系非常完善,能夠支持豐富的文化傳承。然而,由于土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系統,土族語主要依靠口傳進行代際傳遞。這種口頭傳承方式在面對現代社會的變化時面臨挑戰,導致年輕一代對土族語的掌握逐漸減少,從而對土族文化的延續構成了嚴重威脅。
土家族納頓節:感受少數民族文化
華中農業大學“青華漢韻”民族語言實踐調研小隊在草灘村調研期間正值土族的納頓節。納頓節是土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慶祝豐收和祈求幸福。這個節日源于古老的土族習俗,旨在感謝自然神靈的賜福和豐收。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間,節日會在各村輪流舉行,正值秋季農作物成熟的時節。土族人民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向自然神靈和祖先表達感恩。節日期間,村民們會穿上傳統的節日盛裝,參加豐富多彩的歌舞表演,這些舞蹈富有地方特色,展現了土族的獨特文化魅力。
喇家遺址:追溯文化脈絡
華中農業大學“青華漢韻”民族語言實踐調研小隊來到了位于官亭鎮喇家村的喇家遺址,它是中國唯一一處被證實毀于4000年前地震和洪災的大型災難遺址,因此被譽為“東方龐貝”。這一遺址不僅揭示了黃河上游地區史前時期以齊家文化為主的大型聚落生活圖景,還以其獨特的災難遺存和感人至深的人類情感故事,深深觸動了每一個到訪者的心靈。參觀喇家遺址是一次對于歷史的追溯,讓小隊成員們對于這片土地上所承載的故事、情感、人文底蘊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杏兒藏族鄉:了解藏語使用情況及文化名址
華中農業大學“青華漢韻”民族語言實踐小隊在民和縣杏兒鄉的峨哇村進行了一天的調研,重點在于評估藏語在該地區的實際使用情況及語言保護政策的效果。杏兒藏族鄉以藏族居民為主,藏語是他們的主要交流工具,特別是在中老年人中。年輕一代則需同時學習普通話以適應求學和務工需求。調研團隊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包括:加強藏語口語教學,鼓勵藏族青年參與藏語文化的傳承活動,以及利用現代媒體技術推廣藏語文化,以提升其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這些建議旨在增強藏語的使用和傳承,確保藏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發展。
此外,調研隊還參觀了位于杏兒鄉西北8公里的峨兒哇村東北的寺廟——峨爾哇寺。在與當地人交流后,團隊了解到,“峨爾哇”系藏語“牛圈”之變音,該地傳為是把宗喀巴圣像請到卡地喀寺的商人諾爾布桑保的牧場。對于眼前的廟宇,每個調研人員都深刻地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寺廟的每一磚一瓦,都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讓人在贊嘆之余,更多了一份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責任感。
文字|華中農業大學“青華漢韻”民族語言實踐調研小隊 周鑫 謝嘉寶 張震 程乾竣 滿宗權 朱海洋
圖片|華中農業大學“青華漢韻”民族語言實踐調研小隊
排版|華中農業大學“青華漢韻”民族語言實踐調研小隊
審核|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