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福建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震”守一方實踐團前往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學習探索閩東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最富特色的古代水利工程——黃鞠世界灌溉工程水渠,開展鄉村振興戰略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實踐。
霍童鎮,這個被清澈霍童溪環繞的古鎮,不僅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老街區,還蘊藏著一項令人嘆為觀止的古代水利工程——黃鞠灌溉工程。該工程由隋朝諫議大夫黃鞠主持興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保存的系統最完備、技術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遺址,其技術成就和布局理念至今仍具有研究價值。2017年,該工程入選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201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鞠灌溉工程的榮譽
實踐團成員沿著蜿蜒曲折的水渠,仔細觀察著每一處細節。龍腰渠,這條全長5000余米的明渠,穿越龍腰山脊堅硬的花崗巖,將大石溪水引入霍童溪右岸,灌溉著石橋洋的千余畝良田。而琵琶洞渠系,因流水聲似琵琶彈奏而得名,后因洞內蝙蝠聚集,又稱“蝙蝠洞”。琵琶洞渠系總長9000余米,由明渠與7段隧洞連接而成。隧洞總長700多米,采用“火燒水激鑿石工法”開鑿,現存的隧洞還有5段,總長約80米,寬約1米,最高處2.5米。則以其獨特的隧洞設計,將溪水引入東北過溪坂的百頃田地,形成了完備的灌溉網絡,無不彰顯著古人的智慧與勤勞。

實踐團成員沿渠仔細觀察

黃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示意圖
在探訪過程中,團隊成員們不僅被黃鞠灌溉工程的技術成就所震撼,更被其背后的故事所感動。黃鞠退隱霍童后,面對溪兩岸的荒蕪與農田生產力的低下,他毅然決定建壩引水,改善農耕條件。在沒有現代爆破材料和測量儀器的情況下,黃鞠憑借著“火燒水激鑿石工法”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帶領鄉親們歷經八九年時間,終于完成了這一壯舉。
實踐團在霍童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德坤的帶領下深入了解了黃鞠灌溉工程的歷史背景、技術特點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黃鞠灌溉工程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
鄉村振興,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黃鞠灌溉工程作為霍童鎮的一張名片,不僅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更為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次社會實踐團隊的探訪,不僅是一次對古代水利工程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他們將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努力,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鎮長黃德坤為實踐團詳細介紹黃鞠灌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