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菽穎 孫文 許天鳴)為了解云梯畬族鄉的美麗風情和特色文化,聚力傳承共謀振興之路,7月9日,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計算機與信息系“擦亮‘畬’字底色,賦能鄉村振興”團隊赴寧國市云梯畬族鄉,針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政府政策、民族風情、人文特色等方面進行采訪調研,聆聽畬鄉人民在實踐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奮斗經歷和寶貴經驗。
在云梯畬族鄉千秋村,我們見到了鳳凰山莊的老板高先生,并邀請他參與本團隊的采訪。在采訪高先生的過程中團隊了解到,云梯畬族鄉近年來以文化帶動旅游業發展,形成了以畬族文化及民族風情為標志的特色民族旅游產業鏈,吸引大量江浙滬游客前來游玩。在云梯畬族鄉,許多游客在畬族人民的熱情招待下一起體驗畬族婚嫁、山歌、彩帶編織、高山流水長桌宴等等畬族特色民俗,并品嘗了畬族的紅曲酒、烏米飯、青團、黑土豬肉、豆腐釀等美食。同時,我們了解到,自2012年開始,云梯畬族鄉逐漸發展起了39家農家樂,1000多個床位,當地百姓也依托旅游業的發展實現脫貧致富,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鳳凰山莊高老板。通訊員 陶怡汐 攝
高先生還講到,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云梯畬族鄉的村民也依靠地方特色發展商品外銷、農產品外銷等產業。當地依托烏米飯等特色美食發展食品加工企業,把當地美食加工成外銷商品,拓寬產業鏈條,努力打造畬族美食品牌。農產品方面,山核桃、竹、筍、花卉是云梯畬族鄉當地的特色產業也是支柱產業。但由于發展較晚,在如今相關特色農產品較為飽和的市場中,云梯畬族鄉的農產品競爭力并不高。像山核桃這樣的農產品還是以外銷粗加工為主,并沒有形成自身品牌產業鏈。與此同時,當地農產品銷售方式也較為原始,并沒有吃到互聯網紅利。不過,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地畬族山核桃商鋪已經開始嘗試以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當地的山核桃產品。正如高老板所說,“一切都在探索中”,也希望他們的特色農產品能逐漸走出去,發展的越來越好,打造出自己的農產品品牌。
圖為高老板講述畬族鄉鄉村振興實踐經驗。通訊員 陶怡汐 攝
當日下午,團隊成員對畬族編織工藝傳承人藍海星也開展了采訪活動。經了解,畬族特色編織工藝做工精致、制作工藝精巧,凝結了廣大畬族女性的智慧和心血。然而,正因完成一條彩帶的編織需要耗時較長時間,也就造成了目前編織技藝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傳承問題。
圖為采訪畬族彩帶編織工藝繼承人藍海星。通訊員 陶怡汐 攝
畬族鄉中許多青年忙于生計、外出打工,而老一輩藝術家們年事已高,不再適合進行教授活動,編制彩帶的畬族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為了突破這種局面,傳承人向我們介紹到近年來當地政府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活動政策,每周會進入當地的中小學開展特色課堂活動,將畬族民歌、畬族編織技藝等的特色文化帶進課堂,讓青少年一代了解畬族文化、學習畬族文化、熱愛畬族文化、傳承畬族文化。
與此同時,我們團隊的其他成員深入云梯畬族鄉村戶,與當地居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訪談。在走訪過程中,很多畬族鄉親表示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他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特別地,很多畬族鄉的老一輩表達了對云梯畬族鄉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感嘆。最終,調查問卷顯示絕大多數鄉親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對當地居民生活和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政府補貼的增加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政府重點扶持的農家樂產業也助力云梯畬族鄉的人均收入持續增長。
對于村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鄉親表示滿意。然而,也有一部分鄉親認為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他們希望政府能增設更多的公共衛生設施與健身娛樂設施,為當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便利。這些意見為進一步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圖為團隊成員詢問居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的現場。通訊員 陶怡汐 攝
云梯畬族鄉以山核桃、筍、竹等特色農產品聞名。據調查顯示,當地絕大部分家庭都種植了山核桃,并依靠山核桃的外銷獲得了穩定的收入。另外,該鄉還擁有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例如千秋關、湯公山、太子坑、花溪谷等。當地鄉親表示這些旅游景點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來往人員絡繹不絕,他們對政府在推介景點方面發揮的作用持肯定態度,認為政府的宣傳在吸引游客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太子坑水庫附近農家樂老板的現場。通訊員 陶怡汐 攝
本次調研活動的結果揭示了鄉村振興戰略對云梯畬族鄉的積極影響。通過政府的支持和畬族鄉親們的努力,該鄉的經濟、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顯著改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并為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調查所得的珍貴的素材和數據,也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畬族鄉發展進程的特點和挑戰。我們將憑借這次寶貴的經驗和收獲,為云梯畬族鄉的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文/胡菽穎 孫文 許天鳴
指導教師/張沙沙
圖/陶怡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