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根脈生生不息的“活態見證”,其保護與傳承關乎文化自信根基。在底蘊深厚的泉州大地上,南音的千年古韻、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的閩南風情、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珍藏以及高甲戲的獨特魅力,是泉州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寶。2025年7月25至27日,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助力鄉村非遺文化傳承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深入福建省泉州市以及晉江市,通過實地探訪、沉浸體驗與深度調研,用心觸摸歷史文化跳動的脈搏,用腳步丈量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以青春視角和實際行動,為守護與創新這片土地上的文化遺產貢獻青春力量。
南音裊裊:代際接力續千年古韻
“非遺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我們身邊鮮活的生活。好的藝術,值得驕傲的民族藝術,值得讓更多人知道。”晉江市南音藝術團團長、非遺南音項目泉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銘偉的話,道出了團隊堅守的初心。
自2010年成立以來,晉江市南音藝術團建立“五年一代”梯隊機制培養新演員,賡續南音薪火。他們堅持本地常態化演出,深入高校推廣,并在東南亞設立多個海外傳承中心,讓南音成為連接海內外鄉親的情感紐帶。面對時代挑戰,團隊堅持“口傳心授”的傳統,同時與舞臺劇、時尚秀和說唱等現代形式融合,通過“活態傳承”路徑,賦予傳統形式新時代的活力。“非遺的根在傳承,它的路在傳播。”實踐隊成員吳昆感觸頗深。
采訪南音藝術團團長陳銘偉
在藝術團中,實踐隊隊員欣賞了藝術團的南音排練,感悟到南音這個非遺項目的博大精深。實踐隊隊員對三代傳承人展開深入采訪。傳承人們分享多年的堅守歷程,表示掌握地道閩南語音語調與精準咬字是最大挑戰,傳承困境這一普遍性難題也亟待重視與解決,并傳達了讓南音藝術薪火相傳的樸素愿望。陳銘偉團長強調:“創新不是盲目地改編,而是立足傳統本源的守正創新。”通過深入交流互動,實踐隊隊員深刻體會到“守正”之重與“創新”之需,也觸摸到南音代際接力中的溫度與韌性。
與團長(左一)、省級傳承人丁信昆(黃衣服)等合影
古厝尋珍:閩風遺韻煥時代新生
作為晉江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五店市之名始于唐開元年間,其現存建筑群成型于明清。這里完整保存著百余座獨具閩南特色的建筑:紅磚“皇宮起”古厝群承載著先人營建古法,中西合璧的洋樓記錄近現代歷史,擁有“青陽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莊氏家廟、石鼓廟以及布政衙、蔡媽賢宅、朝北大厝、莊志旭宅、宛然別墅等逾百處歷史風貌建筑矗立其間。如今,這些歷史建筑經修繕改造,轉型為文化展館與傳統非遺集市,或介紹閩南傳統文化,或售賣閩南傳統非遺物件,實現空間功能的更新。
實踐隊隊員在欣賞完閩南古厝之后,著重探訪了德化白瓷展覽館,體驗獨特的白瓷藝術魅力。此外,隊員還赴閩南非遺體驗館,切身體驗了木偶戲這項非遺文化;以及前往靈源萬應茶館,了解了靈源萬應茶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隊員深刻體悟到:非遺技藝的精度離不開數十年的錘煉,而這些重獲新生的古建筑及非遺技藝,正是閩南文化保護與活態傳承的核心原則之一——“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鮮活載體。
團隊成員參觀體驗各種項目
館藏萬象:巧手匠心展非遺華章
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二層“物華之美·民間瑰寶”展區,實踐隊參觀了惠安石雕、泉州彩扎、花燈、惠安木雕、永春紙織畫、泉州布雕畫等非遺項目。在木偶頭雕刻展區,非遺傳承人介紹該技藝以樟木為材,需經雕刻、打磨、彩繪等多道工序,才能在方寸間塑造出神情靈動的戲曲角色。泉州剪紙展區則呈現了以細膩刀法創作的閩南風情剪紙,紅紙化作民俗題材的花鳥魚蟲、人物故事,展現著民間藝術的質樸與智慧。

團隊成員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合影
實踐隊隊員親自體驗了非遺項目剪紙,邀請全國剪紙協會、泉州剪紙協會理事、非遺剪紙手藝人洪金枝為團隊制作OUC字樣的剪紙,并合影留念,隊員在體驗中親身感受到非遺技藝的匠心與文化底蘊。隨后參觀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梨園戲等展區,沉浸式觀看泉州錫雕制作,通過親手操作剪紙刻刀、觀摩木偶雕刻工藝,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所需的專注與堅持,也認識到保護非遺不限于技藝存續,更是守護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丑藝鑄新:柯派高甲傳薪火古韻
高甲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作為高甲戲國家級非遺的柯派代表單位,晉江市高甲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以丑行表演為核心特色。劇團系統建立十年周期培養機制,通過三線并行推廣高甲戲,在劇目創作中堅持守正創新,既保留《鳳冠夢》等傳統經典,又新編《穆桂英休夫》融入踢踏舞元素,改編莎士比亞《馴悍記》探索跨文化表達,展現了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的魅力。
福建省晉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負責人及第三代傳承人莊偉國為實踐隊詳細介紹了晉江柯派高甲戲的諸多方面,并表示高甲戲因使用閩南語表現,受眾存在地域局限,相較于更講究、更細膩、在國內大城市更受歡迎的梨園戲,高甲戲在閩南文化濃厚的東南亞更受歡迎。未來,劇團計劃尋求中西結合,力求向全球傳播,體現高甲戲的“和”。莊團長的闡釋讓實踐隊員體悟到:非遺傳承需立足民族根基,以“和”為魂,用藝術語言突破地域局限,才能成就文明對話的生動實踐。
(同莊偉國的合照)
青創破圈:智媒賦能拓非遺新途
在深度走訪晉江,親身感受晉江眾多非遺項目的璀璨魅力后,實踐隊員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絕非簡單的靜態保存,而是需要注入源頭活水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新時代青年肩負歷史使命,應當以敏銳的“青年視角”洞察時代脈搏,用青春的智慧和活力,為非遺的傳承與發揚開辟新路徑。如何以青年視角賦能非遺?實踐隊員提出以下具體行動路徑:
1.打造“晉江非遺元宇宙”
聯合高校、科技企業與非遺館共建“晉江非遺元宇宙”,運用VR/AR技術實現四大數字體驗:虛擬搭建古厝紅磚燕尾脊、動作捕捉學習南音唱腔指法、高甲戲劇情互動決策、全息投影設計白瓷紋樣。將靜態展示轉化為可玩可創的深度交互,拉近大眾與非遺距離。
2.推動“非遺煥新設計”
依托晉江制造基礎與高校設計團隊,設立“青年非遺創客營”。傳承人指導青年設計師,將德化白瓷、古厝元素、戲曲符號轉化為生活用品、潮品及國潮IP。在五店市、梧林設立“晉江有YOUNG·非遺設計廊”,線上線下同步展銷,讓非遺融入青年時尚生活。
3.構建“青春代言聲浪”
組建高校社團、自媒體達人、新秀傳承人構成的“晉江非遺青春代言團”,系統性創作短視頻科普、VLOG紀實、直播探館等新媒體內容,孵化“非遺星推官”。借勢遺產日、文化節策劃話題活動,推動非遺在互聯網強勢破圈,引發全網關注。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助力鄉村非遺文化傳承實踐隊深入泉州市非遺傳承一線,親歷南音千年古韻的守正創新、五店市古厝活化的“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館匠心技藝的沉浸體驗與高甲戲的跨文化創新之路,挖掘非遺傳承的實踐路徑與現實挑戰,探索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特色發展模式。隊員們表示,唯有將文化基因植入當代生活土壤,才能激活非遺的永恒生命力;诖,實踐隊提出“數字沉浸、設計轉化、青春傳播”三大創新路徑,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可復制的方案。這支青春力量將繼續探尋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接口,聯動技術、設計、傳播多維賦能,讓千年雅韻在新時代煥發不息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