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體悟老區厚重革命文化,追尋革命先烈足跡,8月9日,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組織的“紅土尋遺韻,數智譜新章”實踐隊,奔赴泰寧大田鄉開展社會實踐。
大田鄉,既是泰寧縣最早誕生紅色政權的沃土之一,更是中央蘇區版圖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角。
回溯第四次反“圍剿”的烽火歲月,它堅守成泰寧縣最后一塊完整的紅色陣地,成為紅軍在閩贛蘇區穩固的戰略堡壘與核心指揮樞紐——彼時泰寧縣委、縣革命委員會遷駐于此,讓這座山鄉一躍成為全縣革命的“心臟”,土地革命在這里扎根,武裝斗爭從這里突圍,擴紅助軍的熱潮在此涌動,更化作紅軍縱橫閩贛的關鍵通道與兵員源泉。
如今,實踐隊懷揣著對革命先烈的深切崇敬,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正一步步走近這座被譽為“精神堡壘”的紅色土地,探尋那段滾燙的歷史記憶。
橋畔的熱血回響實踐隊踏入少年紅軍展覽館,玻璃展柜里的陳舊槍炮泛著冷硬的光澤,泛黃的史料在燈光下舒展著歲月的褶皺,每一件都在靜默中吞吐著烽火往事。
隨著講解員的手勢抬眼望去,眾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定格在墻上的戰斗場景壁畫——硝煙如墨團般在諳下橋畔翻滾,橋身的石縫間仿佛還嵌著未散的彈痕,畫中的紅軍戰士正弓著脊背穿越火網,刺刀的寒光刺破濃煙,每一步沖鋒都像是踩在歷史的脈搏上。
“1933年11月29日,就是在這里。”講解員的聲音帶著低沉的回響,“紅軍游擊隊配合地方武裝與敵軍展開殊死搏斗,10余名游擊隊員和3名紅軍戰士永遠倒在了石橋邊。”戰后,當地百姓用最樸素的方式為石橋改名,“紅軍橋”三個字從此刻進了土地的記憶里。如今摩挲橋身的每一塊石板,指尖似乎還能觸到當年浸透的熱血,那些藏在石縫里的故事,全是蘇區兒女用生命寫就的信仰詩行。
隊員們的腳步不自覺地放輕,仿佛怕驚擾了沉睡的英魂。展廳里的空氣似乎也變得厚重,心中對先烈的敬仰如潮水般漫涌,在胸口激蕩成久久不散的熱流。
轉身步入展廳,先烈們用青春熔鑄的精神豐碑撲面而來。“模范少先師”的展板前,眾人不禁駐足凝視——原來在烽火連天的蘇區,一群十幾歲的少年早已昂首加入先鋒隊,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革命的重擔。
高傳遴、葉開基……這些年輕英烈的故事,像一束束灼熱的光,燙得隊員們眼眶發熱。他們分明與我們年紀相仿,本該是嬉笑打鬧的年華,卻已毅然奔赴槍林彈雨,為信仰拋頭顱、灑熱血,讓青春在烈火中淬煉出不朽的鋒芒。玻璃展柜里,銹跡斑斑的刀槍靜靜陳列,與一旁少共國際師走出的將領照片遙遙相對。斑駁的銹痕里,仿佛還能聽見當年的吶喊;黑白的影像中,依稀可見少年們堅毅的眉眼。它們無聲訴說著那句滾燙的真理:青春亦可鑄鐵骨。
“少年有志報神州,一萬虎犢帶吳鉤。浴血閩贛銳無敵,長江路上顯身手。”詩句在展廳里回蕩,也在每個人心中激蕩。那座由少年英烈用生命奠基的“精神堡壘”,此刻愈發沉甸甸的,在時光里矗立成永恒的坐標。
離開展覽館,隊員們拾級上烈士陵園。金字碑文在陽光下灼目,碑前鮮花帶露、瓜果飄香,是后人的虔誠惦念。山風過林,似有吶喊與嗚咽回蕩。展廳里的年輕名字、滾燙故事,都融進碑石的沉默紋路。
隊員們佇立良久,終于讀懂:“精神堡壘”從不是冷石堆砌,而是無數熱血鑄就的永恒坐標,引后來者循信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