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遇見葡萄園:山大學子用科技守護農作物健康
為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業智能化轉型,山東大學(威海)"智農先鋒調研團"于2025年暑期深入威海榮成農業產區,開展了為期六周的農業科技幫扶實踐活動。團隊以"科技賦能農業"為宗旨,重點研發適用于田間場景的智能病蟲害識別系統。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傳統病蟲害防治方式面臨新的挑戰。調研團創新性地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通過構建輕量化深度學習模型,開發出便于農戶使用的智能檢測工具。該系統特別注重在移動終端上的適配性,確保普通智能手機即可流暢運行,真正實現科技惠農。
實踐期間,團隊成員駐扎榮成市多個葡萄種植示范基地,采用"白天采集數據+夜間分析建模"的工作模式。他們不僅系統記錄了不同生長階段的病蟲害特征,還收集了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為模型優化提供了詳實的數據支撐。通過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團隊深入了解了生產一線的實際需求。
為打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調研團創新服務形式:一方面開設"田間課堂",手把手教授系統使用方法;另一方面線上答疑,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這種"理論+實操+售后"的全流程服務模式,有效提升了農戶的科技應用能力。
本次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構建了葡萄病蟲害特征庫;開發出識別準確率顯著提升的輕量化模型;形成了一套可復制的農業科技推廣方案。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條"高校研發-田間驗證-農戶應用"的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
"智農先鋒調研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未來,團隊計劃將技術推廣至更多農作物品種,并持續優化系統功能,為智慧農業發展注入創新活力,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書寫青春華章。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
- 學子下鄉尋紅色記憶 青春逐夢承革命遺志
- 為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近日,滁州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覓跡弘紅”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合肥,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 08-15 關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