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日,安徽醫科大學"醫+e"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六安市霍邱縣臨淮鎮,開展以"非遺匠心照亮醫學初心"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深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淮泥塑"傳承基地,在感悟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汲取奮進力量,堅定服務基層的理想信念。
在臨淮泥塑藝術館,實踐團師生與省級非遺傳承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田孝琴及其團隊進行了深入交流。這座由田孝琴居所改建的藝術館,不僅是泥塑藝術的展示窗口,更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平臺。田孝琴親自為師生們講解了臨淮泥塑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其弟子張詩雨詳細介紹了代表性作品的創作背景。
藝術館一樓系統展示了臨淮泥塑的發展歷程和制作工藝。其中,《農家樂》以生動的造型再現了淮河兩岸的鄉村生活,《城南舊事》則通過泥塑藝術記錄了珍貴的歷史記憶。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精湛的技藝,更體現了傳承人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二樓展區陳列著《童趣》《公平秤》等精品力作,彰顯了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完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田孝琴在藝術探索中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的理念,既勇于嘗試彩色泥塑創作,又堅守傳統素坯的藝術本真。
在交流中,田孝琴分享了她四十余年堅守泥塑藝術的感人故事。從最初在簡陋環境中堅持創作,到如今建立起初具規模的藝術館;從憑借自制工具參賽獲獎,到培養出一批批傳承人才,她的奮斗歷程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特別令人感動的是,藝術館內設立的直播間不僅推廣了泥塑藝術,還通過教授留守兒童制作工藝品,為當地群眾開辟了增收渠道,展現了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在田孝琴工作室,師生們親眼目睹了傳承工作的艱辛。盛夏時節,工作室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但田孝琴和弟子們依然堅持創作。更讓人動容的是,田孝琴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依然堅守在傳承一線。"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一定要堅持,再苦再累也要堅持。"這句樸實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師生。
"田老師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讓我深刻認識到堅守初心的重要性。作為醫學生,我將以田老師為榜樣,在未來的醫學道路上永葆仁愛之心,努力成為人民信賴的好醫生。"實踐團成員湯銳含感慨道。
此次活動使青年學子深刻領悟到"工匠精神"與"醫者仁心"的精神內核,通過沉浸式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師生們不僅深化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更在傳統技藝守護者與未來醫務工作者之間搭建起精神交流的橋梁。下一步,實踐團將深入推進校地協同育人機制,將臨淮泥塑藝術館打造為常態化實踐教育基地,為培育德藝雙馨的醫學人才提供豐厚文化滋養,引導青年醫學生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始終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注入青春動能。
文字:陳明 湯銳含
圖片:胡久玥 何晏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