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羅宏博)2025年7月6日,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魚躍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團正式啟程,奔赴阿拉爾市十六團場長鑫漁業和十四團天鵝湖,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支由師生組成的隊伍,將科技知識轉化為助農力量,用實際行動詮釋青春擔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7月6日11時,“魚躍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團抵達十四團天鵝湖。湖面波光粼粼,倒映著遠處的天山雪峰,幾只白鷺掠過水面,為這幅天然畫卷增添了幾分靈動。我們很快與當地工作人員和出差的學長們進行了對接。

圖為學長張家旗和隊員李娟在水質取樣,孔素素 供圖
團隊成員在養殖場技術員的引導下,有序地穿上救生衣,分組登船,前往湖中進行水質取樣。“水質檢測是養殖的關鍵環節,每個采樣點都要代表不同水域特征。”隊長楊樹春一邊記錄坐標,一邊指導隊員操作便攜式檢測儀。船身劃開層層漣漪,隊員們依次在湖心、近岸、入水口等5個點位取樣。
午后38℃的高溫下,檢測水質的工作未曾停歇。隊員們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在陽光下蒸騰出淡淡鹽霜,那些蜿蜒的汗漬,恰似塔里木河支流在地圖上延伸的軌跡——這是青春與大地最親密的對話。
湖面上,白鷺掠過團隊成員忙碌的身影,與遠方的天山雪峰構成動人畫卷。指導老師宋勇站在岸邊,望著忙碌的隊員們,欣慰地說:"這片湖不僅是養殖基地,更是生態系統的縮影。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守護這份自然之美。"。
7月6日下午5時,“魚躍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團抵達十六團長鑫漁業。夕陽映照下,長鑫漁業的標準化魚塘波光粼粼,董事長全采樣向團隊詳細介紹基地的循環水養殖系統和數字化管理平臺,并介紹了主要養殖魚類。

圖為長鑫漁業陽光房養殖錦鯉,孔素素 供圖
錦鯉在恒溫水池中成群有戈,我們團隊向養殖工作人員咨詢了養殖過程中魚類主要的疾病,整理過后,指導老師陳生熬為養殖戶講解了針對這幾張疾病的病害預防、用藥和治療方案。在隨后的漁場"科技小課堂"上,指導老師陳生熬針對常見魚病防治進行了詳細講解,隊員們則一對一解答養殖戶的疑問。"原來用藥還有這么多講究,真是太感謝了!"一位養殖戶連連點頭。
圖為隊員羅宏博和鮑利軍在向養殖戶調查魚類主要疾病,高園 供圖
“為什么年輕人不愿留在漁場?”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團隊對15名養殖工作人員展開訪談。養殖戶里的一個和藹可親的叔叔坦言:“傳統養殖辛苦,但智能化改造讓我看到希望。”在隨后的采訪中,董事長全采樣也說到:“以前都是在魚塘里養魚,魚兒只能在天氣暖的時候繁育,水環境也不穩定,現在好了,在政府和塔大的幫助下,搞好了基礎建設和技術壁壘,魚的產量有了質的提高,真是智能化改造讓我看到了希望”
圖為“魚躍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團在長鑫漁業合照,孔素素 供圖
夕陽慢慢落下了余暉,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腳步,看著手機中十四團天鵝湖工作人員十六團長鑫漁業養殖人員臉上的笑容,我們也懂得了,原來這就是三下鄉的意義。
夜幕降臨,實踐團的駐地依然燈火通明。隊員們圍坐在一起,整理白天的數據,討論第二天的計劃。電腦屏幕的光映在他們專注的臉龐上,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調研心得。"我們的每一份努力,都可能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塊基石。"隊長楊樹春在總結中寫道。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讓學子們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科技助農的意義。正如長鑫漁業董事長所言:"大學生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發展的新思路和新希望。"天山為證,塔河為伴,塔里木大學的學子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科技服務鄉村,書寫了青春最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