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調研團隊懷揣著對生命關懷的深刻思考,聚焦生前預囑與安寧療護領域,走進山東淄博淄建老年醫院——淄博安寧療護中心,與邊增軍副院長展開深度交流。通過這場對話,團隊試圖揭開安寧療護在地方實踐中的真實圖景,探尋生前預囑推廣面臨的挑戰與希望,為提升生命末期關懷質量尋找答案。
調研紀實:深耕淄博,觸摸安寧療護發展脈搏
淄博安寧療護中心:十年發展的堅守與探索
團隊首站抵達淄博安寧療護中心,與邊增軍副院長進行深入訪談。副院長介紹,自2014年起,他便投身安寧療護工作。從最初僅有8張床位,到床位逐步擴充至60余張,再到因中心醫院擴張而調整規模,見證了安寧療護事業在當地的發展變遷。

該中心主要收治疾病不可逆的患者,在服務過程中,家屬意見至關重要。醫護團隊會與家屬充分溝通,明確以減輕病人痛苦為核心治療目的,并盡可能尊重病人意愿。具體工作涵蓋對癥治療、疼痛控制、康復訓練、心理疏導等多個維度。針對腫瘤晚期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分別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支持工作。副院長特別強調,與家屬的溝通是工作關鍵,需充分平衡家屬需求與醫學倫理,確保醫療行為既符合家屬期望,又不違背醫學道德準則。
生前預囑實踐:政策變化下的起伏與困境
談及生前預囑,邊增軍副院長表示,受山東省醫保政策調整影響,近年來相關實踐有所減少。過去,醫保設有“臨終安寧組”通道,患者家屬同意后,需簽署安寧療護知情同意書,并進行專業評估,明確治療范圍,如限定僅進行輸液治療,或采用腸胃營養支持等。這些知情同意書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類似生前預囑的作用,旨在讓家屬清晰了解治療邊界,坦然接受患者的生命終期狀態。
副院長指出,訂立生前預囑的理想狀態是患者意識清醒、身體健康時,但實際操作中面臨諸多難題。部分患者簽署后反悔撤銷;即便簽署,若子女不接受,執行也困難重重。在淄博當地,生前預囑的簽署案例極為少見,僅部分知識水平較高的人群有所接觸,且多通過宣傳欄二維碼了解相關信息。
對話現場:淄博安寧療護中心深度訪談實錄
在淄博安寧療護中心的調研中,團隊與邊增軍副院長圍繞生前預囑與安寧療護的核心問題展開深度對話,內容總結如下:
安寧療護工作體系與核心挑戰
副院長詳細闡述了安寧療護中心的工作架構,從多維度的治療護理服務,到復雜的家屬溝通工作,展現出安寧療護工作的系統性與復雜性。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既要滿足家屬對親人救治的期望,又要遵循醫學倫理,同時還需應對社會對安寧療護認知不足的現狀。
生前預囑實踐困境與執行難題
針對生前預囑,副院長深入分析了其在地方實踐中的困境。政策支持的缺失、公眾認知的局限,以及家庭決策的復雜性,共同構成了推廣阻礙。即便簽署相關文件,在實際執行中,家庭內部意見分歧、社會輿論壓力等因素,也使得生前預囑難以有效落實。
推廣建議與未來展望
談及生前預囑的推廣,副院長提出三點關鍵建議:一是強化政府支持,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完善政策補貼,為安寧療護與生前預囑工作提供堅實保障;二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公眾對生命終期關懷的認知與理解;三是精準定位推廣人群,從高知群體、經濟寬裕人群等易接受群體入手,逐步擴大影響力。他還特別提到,立法層面的完善至關重要,期待全國性法律法規的出臺,為安寧療護與生前預囑工作提供明確法律依據。
現狀剖析:主要問題與優化路徑
通過與邊增軍副院長的深度交流,團隊總結出生前預囑與安寧療護在地方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政策體系不完善,缺乏全國性法律法規支撐,地方醫保政策變動影響工作穩定性;另一方面,社會認知不足,公眾對生前預囑和安寧療護存在誤解,家庭內部決策分歧大,導致推廣困難。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優化:在政策層面,推動國家與地方立法進程,建立健全醫保、補貼等配套政策,為安寧療護與生前預囑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在社會層面,加強宣傳教育,通過社區活動、媒體傳播、學校課程等多種渠道,普及生命教育知識,轉變公眾傳統觀念;在執行層面,探索家庭溝通與決策支持機制,為家庭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與心理輔導服務,助力生前預囑的有效執行。
結語
此次淄博之行,讓調研團隊深刻感受到安寧療護與生前預囑工作的重要性與艱巨性。從邊增軍副院長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一線工作者的堅守與努力,也體會到推動生命終期關懷事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生前預囑關乎生命的尊嚴與厚度,安寧療護承載著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我們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這一領域,給予政策支持、參與知識傳播、推動理念轉變。讓每一個生命在最后的旅程中,都能遠離痛苦,綻放尊嚴,讓溫暖與關愛成為生命終章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