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聞網訊 臨汾7月25日電(通訊員 盛小靚)攜手執教之旅,用真心共筑未來。在萬般不舍中,蘇州大學“欣長征彩虹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辛南的支醫支教活動已經進行到了倒數第二天。在支教團隊成員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場關于知識的盛宴在辛南村舉辦的多姿多彩。自從團隊抵達以來,他們認真工作,為當地群眾開展了一系列服務活動,奔波于教室和村民家之間,為當地的學生帶來了知識的禮物。無論是在教室里授課,還是在村莊中與孩子家長進行溝通,為老人測量血壓,每一位支教成員都用心投入,傳遞著愛與希望的火種。
在今天的課程開始之前,團隊成員先組織學生們寫了明信片,寫給一年后的自己。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被鼓勵關注他們的長遠目標,并思考如何在未來的一年里實現這些目標。從早晨第一節課開始,學生們就在自己的課桌上拿起筆和紙,沉浸在對未來的預想中,他們用文字和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愿景。有的學生描述了他們希望在學術上取得的進步,有的則表達了對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深刻思考。一年后明信片將重新郵寄給學生們,讓他們回顧起當初寫明信片時對自己未來的憧憬,回顧自己當初的想法和目標,對比他們在這一年中的成長和進步。對學生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回顧過去的機會,更是一個繼續激勵和激勵自己的契機。
團隊成員們衷心地祝愿他們,慢慢體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追求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原諒自己的平庸與遲鈍,在彌補自己的缺憾中,綻放屬于自己的生命之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與自己達成和解,愿他們永遠不被自己限制住思想和腳步。
圖為團隊成員王心潔和張哲與孩子們的合影。圖為通訊員董亦寒攝。
扭扭棒:在纏繞中激發想象力創造力
在一間小小的教室里,團隊成員李雅琳為孩子們帶來了別具特色的藝術課程——扭扭棒。
手工扭扭棒課程吸引了孩子們的視線。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專注地學習如何將彩色的扭扭棒纏繞、組裝,最終形成形狀各異的手工作品。
在課程中,志愿者們不僅傳授了制作扭扭棒的技巧,還與孩子們分享了關于藝術創作的樂趣和技巧。孩子們在動手的過程中展現出了驚人的創造力,他們用不同顏色和形狀的材料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扭扭棒作品,展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想象力。
一個學生激動地表示:“扭扭棒不僅好玩,還能鍛煉我們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這些扭扭棒不僅是孩子們學習的工具,更是他們表達自我、展現創意的媒介。團隊成員相信,扭扭棒是一種富有趣味性和創意的手工藝品,通過簡單的材料和方法,孩子們能夠制作出各種形狀和圖案的扭扭棒,既培養了他們的手工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耐心和專注力。
通過手工制作,孩子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色彩、形狀、結構,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扭扭棒不僅豐富了孩子們課余生活,也為他們打開了通往手工藝術的新大門。
圖為團隊成員李雅琳教孩子們制作扭扭棒。圖為通訊員王晨岑攝。
衍紙:在卷曲中體悟創作魅力
手工衍紙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耐心和專注力,還能在創作中促進他們的審美能力和空間想象力的發展。
在這堂課上,學生們通過簡單的教學指導,學會了如何運用紙張和膠水,創造出各種生動的形象和抽象的藝術作品。從傳統的動物形象到現代的抽象構圖,每位學生都展示了他們獨特的想象力和創作技巧。在陳炳睿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獲得了成功和成就感,不僅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對藝術的興趣和對未來學習的積極態度。
“孩子們對這節課程都很感興趣,認真地學習著每一個步驟。”支教志愿者陳炳睿說,“看著他們專注地制作,漸漸地創作出各種漂亮的圖案,內心也感到很欣慰。”
在這個課程的陪伴下,學生們不僅僅是學習了手工藝術,更是收獲了友情、團隊合作精神和對未來的無限期待。志愿者們將繼續為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奉獻愛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支教的溫暖中茁壯成長。
圖為團隊成員陳炳睿教小朋友制作衍紙作品。圖為通訊員沈思言攝。
漆扇:在漣漪中傳承創新傳統文化
漆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僅在藝術表現上有獨特的魅力,更承載了歷史文化的積淀。通過這門課程,學生們不僅學會了漆藝的基本技巧,還深入了解了漆扇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們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體驗和傳承傳統文化。”授課老師團隊成員王藝潔表示。在課堂上,學生們積極參與,通過親自動手制作,體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和樂趣。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孩子們的創意,也反映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通過這樣的支教活動,不僅傳授了技能,更激發了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為他們的成長和未來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圖為王藝潔教小朋友做漆扇。圖為通訊員葉欣怡攝。
通過志愿者支教活動,不僅可以傳遞知識,還可以點燃學生心中對美好的追求和創造力的激情,為他們的成長之路注入更多色彩和可能性。通過這樣的手工課程,不僅讓孩子們學到了新的手工技能,還增強了他們對藝術和創造的興趣。同時,志愿者們也希望通過支教活動,為孩子們帶去更多的啟發和幫助,讓他們在美好的童年時光里,能夠享受到更多來自外界的關愛和關注。
除了手工課,團隊成員還設計了其他各種類型的課程,不止重視孩子們的創作能力,也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常識。
環保:在垃圾分類中做環保的小主人
今天,辛南小學的學生們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教育活動。由支教團隊精心策劃和組織的這次活動,旨在通過生動的課堂教學和互動體驗,向學生們傳遞環保意識和知識。
在這次活動中,支教團隊結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求,設計了豐富多彩的環保課程。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垃圾分類的知識,通過圖片展示、討論和互動游戲等形式,將抽象的環保概念轉化為孩子們可以理解和參與的實際行動。
在課堂上,孩子們積極參與,紛紛舉手發言,分享自己的環保心得和想法。通過和支教老師劉欣茹的互動,他們不僅學到了環保的基本知識,還深刻領悟到每個人都可以從小事做起,為保護地球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次支教活動不僅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環保的種子,也為鄉村學校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通過這種創新的環保課程,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領悟到了保護家園、共建美好生活的責任與使命,點燃了辛南孩子們心中的環保之火,也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貢獻了一份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劉欣茹教學生進行垃圾分類。圖為通訊員康藝馨攝。
團隊成員也安排有專業課程,來豐富學生對自己人體結構的認知。
骨骼:在探索骨骼的奧秘中做身體的小主人
本次支教活動對學生們進行了關于人體骨骼的教育,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領略生命奧秘。
在這次支教活動中,志愿者董亦寒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結合實物模型和動畫資料,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們展示了人體骨骼的結構和功能,引導他們從基礎認知到深層理解,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起來。生動地向學生們介紹了人體骨骼的構造和功能。不僅帶來了生動的骨骼模型,還通過自己動手拼搭骨骼模型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關于骨骼系統的知識,他們踴躍發言、積極參與,展現出了對新知識的渴望和對學習的熱情。
這次支教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喚起了他們對人體結構的探索和對醫學科學的興趣。志愿者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們心靈成長的引導者和陪伴者。通過親身參與,讓鄉村學生感受到了教育的溫暖和未來的可能性。
圖為董亦寒教學生認識骨骼。圖為通訊員夏鑫攝。
團隊成員不僅重視孩子們的學習情況,也重視孩子們的心理以及情緒,并且安排了特色課程。
情緒:在控制情緒中做情緒的小主人
在為期兩周的支教活動中,志愿者們不僅向學生們傳授了學術知識,更關注了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今天,辛南學校迎來了一場特殊的課程——情緒管理,由團隊成員李玉婷精心設計并傳授。
這堂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們學習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志愿者結合實際案例和互動游戲,生動地向學生們介紹了情緒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個人行為和社交關系的影響。課堂上,學生們積極參與,通過課堂討論,分享了他們在面對情緒激動時的體驗和應對策略。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學生們認識到情緒管理對于個人成長和學習的重要性,提高他們的心理韌性和應對能力。”志愿者李玉婷說道。
除了理論知識外,志愿者還與學生們分享了一些實用的情緒調節技巧,如深呼吸、積極思維和溝通技巧等。這些技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在學習和考試中保持冷靜,還能在日常生活中促進他們與家人和同學之間的良好關系。
這場情緒管理課程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也為志愿者帶來了深刻的教學體驗。通過這樣的支教活動,學生們不僅在學術上得到了支持和指導,更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得到了關懷和培養,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為團隊成員李玉婷教孩子們控制情緒。圖為通訊員陳炳睿攝。
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地方,但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通過這次支教活動,團隊成員們不僅傳授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