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寧波奉化市大堰鎮地處奉化江上游,清澈寬闊的縣溪穿鎮而過,如今是寧波市首批示范性開放式黨組織生活基地。大堰鎮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如巴人故居、王鯤烈士紀念館、王鯤烈士墓等歷史遺跡;同時還擁有獨特的綠色資源,境內山水靈秀,風景名勝眾多。黨組織生活基地將這些資源有機結合,把大堰鎮黨校作為主陣地,以巴人故居、王鯤烈士紀念館、王鯤烈士墓為現場教育點,以戶外活動基地為拓展教育點創設基地,打造出了一條講述紅色革命故事的“紅色教育路線”,將紅色教育融入全域旅游,使紅色“黨味”更符合時代“風味”。可以說,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產業,加強基層黨支部和廣大黨員“雙帶”能力,串聯鄉村旅游業態發展,帶動鎮中百姓走上了致富增收之路。
連山堰情,尋訪紅色印跡
“連山大堰,縣西南七十里,水出鎮亭,灌溉甚溥。”明代嘉靖年間的《奉化縣圖志• 陂塘志》紙上的大堰是一方傍水依山的鄉鎮。甬江源頭的大堰被一帶溪水分作兩塊,而古樸的廊橋鎮亭橋連接兩岸,遠遠看去,廊腰縵回,長橋臥波。
沿溪水不遠處就是尚書第和巴人故居。這座明代的尚書第又名“獅子閶門”,是大堰先賢,曾任兵部侍郎、右僉都御史的王鈁的故居。“青柴白米巖骨水,嫩筍綠茶石斑魚。”王鈁對嘉靖帝問其家鄉有何風物的回答,用來描繪大堰鎮再也合適不過了,站在鎮亭橋上,只見山環繞著水,水環繞著山,竹林茶園,平鋪在山坡上,映出溪水的澄澈淡綠,“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游魚分明可見。
王鈁的后人,文學巨匠王任叔,也就是巴人先生,曾經就居住在尚書第左側的木房里。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的巴人先生,在文與論上為中國現代文學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巴人先生不僅是一名文學家,還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他曾常年漂泊在新加坡、印尼組織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首任駐印度尼西亞大使,為新中國的外交打開新局面。
兩代人,一個是封疆大吏,蕩清倭寇,保沿海人民生活幸福無虞;一個是共和國的外交家,向世界亮出嶄新的中國。雖跨越歲月光陰,不曾碰面,但仍然讓人為埋藏在大堰人血脈里的家國情懷,民族情愫肅然起敬。
在巴人故居的旁邊,大堰鎮政府修建了大堰黨校。紅星散射陽光,灑在磚紅的墻上,嚴肅莊重之下也是敞開的明亮的大門。從“獅子閶門”走出一代代大堰人,薪火相傳,使這塊人杰地靈的寶地文化得以綿延,并不斷煥發新的生命,走入大堰黨校的一位位大堰人,賡續的是這里的紅色血脈,他們面朝大山背朝天的大堰,向陽而生,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澆鑄大堰的今天和明天。
回望歷史,賡續奉化紅脈
人文薈萃之地,必有卓犖之士,大堰素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大堰涌現了一批又一批革命者,他們與無數先輩一樣,在馬列主義光輝思想引導下,高舉黨的旗幟,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前仆后繼、不畏艱險,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澆筑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基,他們的精神與日月同輝,他們的功績與天地同在。
王鯤烈士,他是大革命時期寧波市總工會首任委員長、寧波早期工人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王鯤烈士紀念館位于奉化市大堰鎮五份地村,是五份地村的黨員干部和村民為紀念革命先烈,懷著對他的崇敬之情,自發籌建的紀念館。走進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王鯤烈士半身銅像,目光堅毅。銅像背面深紅色的墻面上,“寧波工人運動先驅——王鯤”金燦燦的大字赫然在目。陳列室的墻上,一張張黑白老照片和一幅幅油畫,講述著王鯤為革命奮斗的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同時也再現王鯤革命同鄉董子興、王任權(巴人)等同志的革命事跡。
青山有幸埋忠骨,松柏垂頭慰英魂。王鯤烈士墓位于奉化市橫山水庫上游白象山,墓碑上題有“王鯤烈士之墓”6個大字。墓朝東略偏南,三面環山,前方為茶山,下臨縣溪,風景秀麗。為繼承革命遺志,賡續紅色血脈,直到現在依然有不少人組織前往祭拜烈士,敬獻花圈,為他們鞠躬默哀,表達對烈士的深切緬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吃水不忘掘井人”,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始終銘記緬懷革命先烈。回顧革命的歷史,接受紅色傳統教育,常學常新。不忘黨的初心和使命,銘記革命理想和宗旨,繼承先烈遺志,開拓新時代,這是我們這一代乃至幾代人應肩負的重任。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一村一景,帶動鄉村振興
“綠水青山人勤心美鄉風淳,藍天白云風歡鹿鳴生態新。”一踏入常照村,村門便向我們傳遞著這樣一句詩意的話語。古樸木雕間,銘刻著歲月的印記;青苔斑駁處,閃耀著鄉情的芬芳,常照村就是這樣一座環山繞水的美麗村莊,憑借其生態環境、文化底蘊和地理位置的稟賦,成為了近年來鄉村生態游的熱門目的地。
雖然常照村依山傍水,風光迷人,但是因地理位置所限,曾以種植糧食為生,輔以竹茶相隨,村集體經濟微不足道,村民收入乏善可陳。就在這樣的深谷幽長、青山環抱之間,村民們圍繞“生態立鎮、旅游興鎮”的主題,秉持著對家園的熱愛,憑借獨特資源,勇敢開拓前行,開始了一場關于鄉村振興的探索。
于是,現在的常照村,村民們以“靠山吃山”的方式謀生,把美麗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在這方土地上,村民們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開辦農家樂、提供鄉村旅游服務,無論是寧波“御花園·鄉村世界”休閑農業主題園,山坑農莊茶室,水蜜桃基地,金銀花基地,果蔬種植基地,還是瓜果長廊等項目,他們都以創新的意識和務實的精神,為常照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讓游客能夠親身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勃勃生機。
如今,在這片詩情畫意的土地上,常照村以自然之美為依托,用勤勞和智慧演繹新農村建設之路,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希望。生態立鎮,山水相伴;旅游興鎮,文化點亮;花開滿徑,鄉愁濃郁;山盟海誓,守望相擁。展望未來,常照村將繼續拓寬鄉村旅游綜合體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村民們將繼續努力,共同譜寫常照村美麗經濟的新篇章,為實現更加美好、繁榮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小結
繼承烈士遺志,賡續奉化紅脈
傳承革命薪火,引領鄉村振興
連山堰情,發揚紅色基因
一村一景,繪寫壯美畫卷
通訊員:(董凱悅 李家輝 沈寒冰 朱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