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黨的二十大以來,寧波市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精神及省委作出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定要求,圍繞高質量綠色發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高標準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不斷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積極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寧波樣板。
寧波奉化大堰鎮地處天臺山余脈,自然生態保護良好,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大堰鎮箭嶺村建村950多年,以箭竹多而得名,自2017年10月以來,在愛心鄉賢劉安芬的倡導下,經兩委會商討后,決定著力打造以“保護飲用水源、整潔美化村容、倡導廢物利用、確保垃圾減量”為目的的浙江省首個零污染村莊。
綠色零污染化
寧波市奉化區大堰鎮,是全國首個生態環境教育特色小鎮,好山好水好風光。在垃圾分類的呼號還未在全國推行時,箭嶺村就已率先開始了垃圾分類行動,“酵素”“堆肥”“環保集市”是箭嶺村推行綠色無污染垃圾分類利用的三大特色。
垃圾分類簡單,如何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才是令人頭疼的難點。箭嶺村的大部分垃圾屬于農用垃圾,大量的垃圾堆砌嚴重影響了村子的環境和衛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受全國第一家零污染村北京辛莊村影響啟發的劉安芬決定發動村民共同參與利用垃圾制作酵素的公益事業,立志把箭嶺村打造得更清潔美麗。
2017年,在村委會的支持下,劉安芬成立了由50多位村民組成的志愿者團隊,給每家每戶分發干垃圾和濕垃圾袋,濕垃圾又分為廚前垃圾和廚余垃圾,做酵素的原料就是廚前垃圾,主要是廢棄的果皮、蔬菜等等。廚余垃圾則是剩飯剩菜之類,不好用作酵素原料,一般經加工后做成有機堆肥,就地消化。
劉安芬帶領村中老人們進行垃圾分類并利用廚前垃圾制作環保酵素,在志愿者匱乏時婦女主任康巧葉更是和丈夫獨自扛起酵素制作的大梁。這一行動使村中生活垃圾減量達到90%。同時制作出來的酵素不僅能改良土壤,還能代替農藥具有殺蟲功能。箭嶺村每年利用廚前垃圾制作十幾噸酵素,主要用于當地20畝酵素水稻試驗田和30畝酵素獼猴桃基地,實現了大筆經濟收益。每月農歷十八,箭嶺村還會開展環保集市活動,以“垃圾換積分”“積分換禮物”的機制鼓勵村民們進行垃圾分類,進而實現干垃圾的回收循環,降低垃圾污染。
箭嶺村綠色零污染建設不僅為其他地區的生態改造提供了借鑒經驗,也鼓勵著更多地區村鎮的零污染開展。
紅色價值引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萬事開頭難,作為執牛耳者,先發聲先實踐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因此勇立潮頭者,必須不懼怕風浪。箭嶺村的綠色發展的喜人成績,在村支書王建國看來,是村民集體的努力與智慧結晶,但在集體奮斗背后,我們看到了以王建國書記、劉安芬老師、康巧葉主任為代表的村黨員們的先鋒作用。
據王書記介紹,箭嶺村常住人口少,常住黨員更少,而且多數留村黨員也都上了年紀。但是就是這樣一群老黨員迸發出了能量,使得星星之火,變成希望之光。開展垃圾分類工程伊始,村兩委反復開會論證,積極外出實地考察學習垃圾分類優秀模范村,邀請專家到村開展講座培訓;黨員以各家為中心的片區為單位,挨家挨戶進行宣傳講解。箭嶺村逐漸形成了黨員發動志愿者,志愿者發動村民的連鎖反應鏈,把垃圾分類推廣開來。
婦女主任康巧葉親力親為,率先在自家門口建立廚前垃圾回收點,自己動手制作酵素。康主任講到,為了防止蠅蟲,自己每天早上洗好臉就要開始收拾門前的一袋袋垃圾,按照“一紅糖三垃圾十水”的比例將垃圾全部倒入桶里做成發酵液。康主任打趣說自己早就已經做酵素做上癮了,現在是每天停不下來。
劉安芬老師作為整個項目的牽頭人,無論多忙,都會出席每一次培訓會,更能夠細心開導具有抵觸情緒的村民,她就是箭嶺村村民心中的定海神針。在劉老師看來,村民習慣了以前垃圾隨意丟棄的生活,習慣了門前露天水泥垃圾桶,要求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切實際的,有情緒有矛盾也是正常的,處理的關鍵不在于和這種情緒硬碰硬,而在于疏導,在于讓大家看到垃圾分類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劉老師發動黨員們做好宣傳,向村民們講好垃圾分類,用自己親身實踐來展示垃圾分類后,居住環境變好了;身心愉悅了;制作的酵素讓田里的農作物長壯實了,賣出好價錢了;讓城里的子女兒孫愿意常回家看看了。劉老師從一個人的“想為家鄉做點事”感染了全村人“想為家鄉做點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走好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路,需要更多像王書記、康主任、劉老師一樣的扎根基層的黨員發光發熱,做新時代新農村的價值引領者,和群眾站在一起,和鄉村站在一起。
彩色生活振興
從紅色文化的奠基,到綠色發展的崛起,到如今彩色生活的振興,都離不開箭嶺村人們的鄉土情結。當我們詢問鄉賢代表劉安芬老師打造浙江首個“零污染村”的契機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情懷。因心系故土之情深沉熱烈,對腳下土地情誼深厚,即使他們曾走出箭嶺、漂泊在外,如今這種情懷亦讓他們回歸,用自己的力量賦予箭嶺更美妙的風景,在那片富饒的土地上為山川湖泊添上豐盈的顏色,為村莊田野注入勃勃生機,以紅綠交織的詩意奏鳴,譜寫家鄉振興的絢麗樂章。
2013年,箭嶺的人們接觸到了環保酵素,并研究發展,自此開始了10年的長途實踐;2016年,在上海進行了試點;2017年10月,正式決定著力打造以“保護飲用水源、整潔美化村容、倡導廢物利用、確保垃圾減量”為目的的零污染村莊;從2019年開始,他們影響了周邊村莊,奉化擦亮了生態環境底色,繪就了綠色共富畫卷。就是這種情懷的內生驅動、“想做就去做”的勇敢實踐精神和“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毅然決心之下,箭嶺村走向鄉村振興之路,開設了志愿者協會,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正如箭嶺村村支書王建國所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箭嶺村所闖出的這條彩色的振興之路,是鄉村發展的生動典范。它承載著鄉親們的智慧和汗水,凝聚著他們對家鄉的熱愛與奉獻。這條道路上,鄉村經濟煥發勃勃生機,紅色文化得以傳承與創新,生態環境煥發青春活力。箭嶺村的成功經驗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鮮活案例,鼓舞和引領更多鄉村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讓農民朋友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小結
鄉愁大堰,潔美箭嶺,
赤子之心,燃亮前行,
生態田園,蕩滌心靈,
鄉村振興,共繪明天。
(通訊員:董凱悅 李家輝 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