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夏村:陳虎書記、丁大勇書記、張路會計指導老師:郝峻弘、李甜茹、周凡
團隊成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成員
2022年暑假,為引領三江學院建筑學院青年學子在實踐的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三江學院建筑學院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鄉村文化墻調研及優化提升設計”為實踐主題,開展了“繪夢文化墻垣,助力鄉村振興”為主的一系列活動。
“繪夢文化墻垣,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隊由校企教師聯合指導,在國內鄉村文化墻實地調研基礎上,致力于鄉村文化墻的優化提升設計,營造和諧美好的鄉村文化氛圍,助力鄉村振興。
團隊成員在經過前期培訓后,返家鄉開展社會實踐,涉及全國6個省份,目前已發放調研問卷1200多份、搜集鄉村文化墻200余面,重點優化設計20余面。團隊在調研實踐過程中、分析并研究了文化墻的設計要素、設計形式、宣傳內容等多方面問題,深刻感受到文化墻是傳播和挖掘文化的重要依托媒介,起到宣傳鄉村優秀文化、推動鄉村內涵建設,提升人居環境魅力形象的作用。
團隊后續將進一步對接江蘇省內特色村鎮,利用現有墻體,通過手繪畫的藝術形式對文化墻進行優化提升,讓一面面美觀而又會“說話”的文化墻,成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中的文化陣地,為鄉村設計點亮精神新“妝容”。
活動行程
本次活動包含前往宿遷的實地調研團隊以及前往各自家鄉的調研小分隊,以下是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流程。
實地走訪集民意,貼近農村零距離
隊員首先選擇的調研地點是宿遷市大興鎮周夏村,周夏早先是個生產隊,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組建了周夏大隊,聞名于省內外。
7月25日抵達周夏村后,隊員們對村民們進行了走訪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獲得了近百份有關于村民們對于鄉村文化墻的民意調研報告。據受訪者表示,當地的鄉村文化墻有著清晰的主題脈絡,給調研小組提供了一系列的參考思路。
賡續精神葆本色,銘記黨史守初心
7月26日,隊員們在領隊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大興鎮周夏村村史館參觀。館中處處可見先烈們的事跡,幫助同學們了解到周夏村的相關歷史,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的愛國情懷。
創新設計鄉村墻,團隊合作譜新篇
隊員們首先前往實地,對需要設計的墻面進行了詳盡的測量分析,之后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集思廣益,對墻面進行了優化設計。
向村委領導匯報進程
勞動實踐干實事,裝點鄉村暖民心
隊員們在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之后,決定對當地文化墻進行優化設計提升,正式開始了繪畫工作。
01——紅色周夏
本次鄉村文化墻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以“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為主題設計并完成繪制。文化墻的主要設計元素有嘉興南湖的紅船、莊嚴的黨徽以及人民大會堂。設計思路為黨的發展歷程,以人民為紐帶,一大到二十大的標志物為線索,激勵著當代青年人銘記歷史,不辱使命。
02——農業學大寨
我們設計墻畫中的梯田代表著周夏村當地梯田的地理環境布局,而那位開著割稻機的婦女則代表著勤勞樸實的周夏人民,割稻機里金黃的麥穗寓意著又一年的好豐收。
03——知青歲月
知青文化是周夏村文化繞不開的一抹亮色。“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我們的設計圍繞著知青文化,旨在展現那個時代少年昂揚澎湃的生命力,回顧那段美好的青蔥歲月。
04——風華正茂
墻面以周夏特色小吃店的形式呈現當地特色美食,如:丁嘴金菜,西米糕,丁家湯包等。同時此次文化墻設計也展現出鄉村振興背景下新時代美麗鄉村的精神風貌,富有鄉土文化特色,又充滿鄉村獨特煙火氣息,打破人們對鄉村的陳舊印象,展現新時代鄉村活力。
05——展望未來
本次鄉村文化墻的主題是展望未來,設計中采用多樣的色彩來展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主體物高鐵走向周夏,有了周夏站。周夏村主產小麥水稻,人物進行遠程操控機器澆灌肥料,預示著未來可以實現輕松務農。
喜迎二十大,歌頌進農村
臨別前,隊員們與宿遷藝術團一起為村民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覺盛宴。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的主題,希望同學們在奉獻中服務社會,在實踐中鍛造自我,在實際行動中豐富自己,不斷砥礪意志品格,用青春與汗水演繹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