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于心 人月兩圓
又是一年月團圓,且喜人間好時節。中秋詩會吟誦古今、賞月祈福樂聲陣陣、吉祥兔兒爺普及民俗……在京華大地最美的季節里,廣大市民歡度佳節,一片祥和喜樂。
在人們的記憶里,中秋總是充滿詩意的。有“皓魄當空寶鏡升”的明亮,也有“中庭地白樹棲鴉”的澄靜;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甜美,也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祈愿……千百年來,這輪中秋月的多姿多彩、百般滋味,融匯成中國人獨特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承載起華夏兒女對團圓、幸福的期盼與追求。如今,時代飛速變遷,過節方式不斷變化,無論舉家團圓,還是“云上”歡聚,只要親情和慰藉延綿,中秋文化就始終生機勃勃。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中,關于“家”的情感訴求,往往與“國”息息相關。杜甫吟“月是故鄉明”,憂懷“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李白借“長安一片月”,叩問“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張九齡感“竟夕起相思”,詠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之所以是文人墨客們寫不完的詩,大抵是因為雖從“小家”的團圓起筆,但最終指向的都是“大家”的安定祥和。某種程度上講,理解了這樣的文化基因與情感根脈,才能理解為什么無數人在奉獻“大家”時義無反顧,在回歸“小家”時情誼更濃。家與國同頻共振激蕩出的沉甸甸情愫,構成的正是中國人面對危難時的行動哲學——和衷共濟、守護家園。
心中有家,溫情綿長;心中有國,情深義重。從去年到今年的抗疫進程,多少人離開家人奔赴“戰場”,多少家庭為疫情阻隔耽誤佳節團圓。不過,也正是有了“月缺”“人離”,才換來了今時“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幸福時刻。立足這樣的時間節點,金樽對月、撫今追昔,最能讓人品味到傳統節日的價值意義,最能讓人體會到“家國于心 人月兩圓”的殷殷深情。不過,盡享節日歡愉的時候,大家心中防疫之弦也不能松。眼下,中秋已至,國慶假期不遠,首都北京是雙節熱門旅游地,人員流動性加大、往來頻繁,疫情防控的壓力一時又增加了不少。越是持久戰,越要有耐心信心,每個人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從節日中汲取精神力量,同心同德、同力同向,用堅韌和行動守衛我們的城市、守護我們的家園。
明月照見過往,也照見當下與未來。就讓我們共賞一輪明月,共品一種家國情懷,凝聚無限奮斗偉力。
- 屋后海棠
- 我家南樓后邊,種著一排海棠。種它的是我的母親,種它的時間在蓋成南樓后不久,種它的目的主要是防風護院,也出于美化家園的考慮,并供
- 11-19 關注:0
- 家國于心 人月兩圓
- 又是一年月團圓,且喜人間好時節。中秋詩會吟誦古今、賞月祈福樂聲陣陣、吉祥兔兒爺普及民俗……
- 11-18 關注:3
- 秋露·秋雁·秋實
- 《禮記》云:“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白露過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普照,夜晚氣溫下降,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季節。
- 11-18 關注:2
- 這里是翠湖
- 然而,在老北京人的記憶中,海淀沒有濕地的說法,也沒有這個詩意的名字——翠湖。
- 11-18 關注:3
- 一枝流年里的紅梅
- 時間就像雪花一樣紛紛揚揚飄過來,又悄無聲息地飛過去。一年又一年,春節就像怒放在這紛飛雪花中的一樹紅梅,綻放著光陰深處的芬芳和鮮
- 11-18 關注:3
- 南京風景
- 風景是屬于自然和鄉土的嗎?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城市風景線的書寫漸入佳境,我們可以尋覓到許許多多優秀作家的作品
- 11-18 關注:2
- 廊橋相見
- 四月,春水豐漲,仿佛一夜之間,浙南山區的溪水都滿了上來。
- 11-17 關注:3
- 遠在眼前
- 大東海,淺藍、碧藍、橙藍、深藍、湛藍……波峰浪谷,一望無際,前赴后繼,直沖上十八層云霄。
- 11-17 關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