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的角度,如何看待當下大學生面臨的“內卷”困境?以及AI時代“害怕被替代”的焦慮?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經濟學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兼職教授薛兆豐作客文治大講堂。互動環節里,不少同學就“內卷”和“AI”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結合自身經歷,薛兆豐告訴同學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成功和失敗的路徑,這背后沒有科學的道理,都是在不確定中盡力找自己的方向。
有同學提問:“怎么區分‘內卷’與‘有效競爭’?”薛兆豐回答,不要“為了學而學”。
他坦言,現在的很多學生并不像過去那么有好奇心了,不再關心與成績無關的東西。他說,自己其實比較“笨”,“沒辦法復述我不理解的問題”。相比之下,許多聰明的學生善于通過復述老師觀點的方式,表現得“很懂”,但這可能是一種“虛假努力”,反而缺少后勁。
因此,他給出的“反內卷”策略是,在大學早期要“吃雜一點”,廣泛涉獵,積累多元經驗。他強調,“不要為了學而學,為了成績而成績”。
他認為,真正的學習反而需要“笨辦法”。他以訓練AI大模型為例,“如果你一開始就給大模型邏輯性很強的數據,它很快就能學會,但缺點是后來成長得很慢;反之,一開始喂給它很雜的數據,它學得慢,但長線的學習能力更強。”
“蠟燭商人給政府寫了一份請愿書,要求將能透進陽光的空隙都堵住,因為陽光奪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其實,人要的是福利,是光明,是溫暖,實在沒辦法了,才去做蠟燭,才是辛勞。我們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有了太陽,不需要做那么多蠟燭。”面對AI挑戰,薛兆豐用了蠟燭商人的例子,告訴同學們,重要的是掌握每個時代的工具,并在其中找到自我的空間,而非抵制時代變化。
AI的發展讓信息獲取變得越來越便捷,但它無法替代人性的部分,也沒法代替人判斷并選擇。“只有人才是最終的用戶。”薛兆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