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7月26 日,大連民族大學 “普語興鄉青年行” 鄉村振興促進團(院級團隊)一行 8人,在隊長王苗苗的帶領下,赴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開展暑期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王繼宏、郭進鵬、陳星、和博、趙昕蕾、楊志睿、惠文博共同參與,聚焦 “推廣普通話” 與 “電商助農興產” 兩大核心任務,深入鄉村田間地頭、古鎮街巷院落,用青春力量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實踐伊始,團隊兵分多路深入崆峒區二天門村、西溝村及崆峒古鎮,開展為期3天的產業調研。在二天門村,隊員們沿著蜿蜒山路走訪農戶,記錄耕地面積變化、傳統手工藝傳承等情況,發現該村因耕地資源減少,產業轉型需求迫切;在西溝村,金黃飽滿的梨果掛滿枝頭,隊員們通過與果農交談了解到,當地梨品質優良但銷路較窄,缺乏市場化推廣渠道;在崆峒古鎮,古色古香的建筑與往來游客構成獨特風景線,團隊觀察到古鎮旅游雖有基礎,但與周邊村落聯動不足,農旅融合潛力待挖。隊長王苗苗介紹,團隊通過繪制產業分布圖、統計村民訴求等方式,形成了涵蓋農業、手工藝、鄉村旅游的調研簡報,為后續活動開展奠定基礎。
圖為實踐團成員王苗苗和隊員了解當地情況
7月20日上午,實踐隊頂這夏日的驕陽走進崆峒區天門村。村口老柳樹下,村民正分揀新摘的核桃,孩童圍著追逐嬉笑。隊員們遞上“普通話助農”彩頁,用地道的問候打開話匣子,隨后把核桃、蘋果當作活教材,現場示范“核(hé)桃”“脆甜”“包郵”的標準讀音。白胡子大爺跟著念,聲音洪亮;抱娃的大嬸也舉起手機錄音;幾個小學生奶聲奶氣地跟讀,引來陣陣笑聲。半小時的閑聊沒有講臺、沒有黑板,卻在蟬鳴與掌聲中讓“學好普通話,賣好家鄉貨”的種子悄悄播撒。
圖為實踐團成員王苗苗和隊員宣傳普通話
針對西溝村梨滯銷問題,團隊將電商直播帶貨作為突破口。隊員們先通過調研確定梨的品質優勢、包裝特點,再結合網絡熱門營銷方式,設計 “產地直采”“現摘現發” 的直播腳本。
7月23日,首場助農直播在西溝村果園開播。隊員陳星負責主播,用流利的普通話說著梨的生長環境、口感特點;和博操作鏡頭,捕捉采摘梨果細節的畫面;其他隊員則在后臺回復。團隊在活動
前期就對村里的梨產業進行了詳細調研,了解到當地梨品種多樣,有皇冠梨、酥梨、雪花梨等,但由于缺乏銷售渠道,往年常常出現滯銷情況。
針對這一問題,團隊邀請了有豐富電商直播經驗的老師進行線上指導,為村民開展了4期電商技能培訓,內容包括直播平臺操作、產品拍攝技巧、直播間互動話術等。
圖為王苗苗、和博在梨園協助村民進行梨產品直播銷售
實踐期間,團隊還化身“鄉村宣傳員”,用鏡頭記錄崆峒區的風土人情與實踐故事。隊員楊志睿、惠文博負責素材拍攝,他們扛著設備走遍村落角落:記錄果農勞作的身影、捕捉孩子們學普通話的笑臉、拍攝古鎮晨霧中的靜謐時光。
7月26日,實踐活動接近尾聲。回望8天的鄉村時光,此次在天門村的實踐活動,大連民族大學 “普語興鄉青年行” 團隊以精準服務破解鄉村發展堵點:通過定制化普通話推廣,從梨農與收購商溝通的高頻場景切入團隊不僅完成了調研、推普、直播等任務,更與村民結下深厚情誼。隊員們表示,實踐讓他們看到鄉村振興的迫切需求,也感受到青年責任的重量。
我們帶回的不僅是數據和素材,更是繼續為鄉村服務的決心,團隊將整理實踐成果形成報告,后續還會通過線上方式持續跟進電商幫扶和推普工作。大連民族大學 “普語興鄉青年行” 的青春足跡,已深深印在崆峒區的土地上,而這份助力鄉村振興的接力,仍在繼續。
圖為團隊在天門村直播結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