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至9日,山東科技大學“沂路生花·鄉韻新生”鄉村振興實踐團赴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開展為期8天的實踐調研活動。團隊深入12個村鎮,圍繞黨建引領、產業振興、法治保障、文化賦能等方面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
黨建領航,聚焦紅色資源與發展瓶頸。
實踐團成員在朱彥夫教育基地重溫入黨誓詞,并赴618戰備電臺舊址考察,著手整理資料擬形成紅色資源利用建議。在計寶嶼村調研時,針對村支書反映的主干道寬度不足(約3.5米)、青年人才短缺、文旅項目啟動資金困難等瓶頸問題,團隊現場進行了道路測量、車流抽樣和青年流動訪談,梳理形成問題清單,并與村委會建立后續研究對接。
圖為團隊成員朱彥夫教育基地重溫入黨誓詞
產業筑基,探索鏈條融合與科技應用。
團隊在赤坂村尊海食品生產基地參與秋葵采摘、分級及3場線上助農直播,了解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成員走訪了山東藥玻公司、瑞陽制藥廠區,考察玻璃制品制造與藥品研發環節,梳理產業聯動點。在七河生物菌菇基地,團隊記錄了菌菇標準化生產流程,重點調研了其帶動170余名村民就業的機制。在華盛數字果園,成員參與了智能灌溉與無人機巡園操作,并形成相關技術應用優化建議。
圖為團隊成員在赤坂村尊海食品生產基地進行助農直播
法治固本,深入基層司法實踐。
實踐團在魯村法庭旁聽了一起土地租賃合同糾紛案件的庭審,觀察基層法官運用調解化解涉農矛盾的過程。團隊還赴東里法庭調研“流動法庭”工作機制。此外,成員與沂源縣法院、團縣委負責同志進行了座談,交流了關于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治理及青年參與法治建設的觀察與思考。
圖為團隊成員在魯村法庭與法官進行座談
文化賦魂,融合藝術與非遺傳承。
在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許村,實踐團完成了約30平方米的“黨建引領”主題墻繪。團隊走進計寶峪村“峪見童年”工坊,體驗并記錄梳子打磨、艾草棒制作等非遺手工藝工序,設計相關發展方案。在下龍巷村,成員組織并參與了包含22個自編自演節目的文藝匯演。
圖為團隊成員在下龍巷開展文藝匯演
總結實踐成果,服務鄉村發展。
本次調研中,實踐團通過助農直播、實地勞動、專業考察、文藝活動等多種形式深入鄉村。團隊最終形成萬字調研報告,圍繞產業升級、法治保障、文化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分析與建議,為沂源縣鄉村振興提供青年視角的參考。(顏瑾 王振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