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為此,7月26日-7月28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沃野千里調研隊前往陜西省寶雞市聚梁村,開展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調研活動。此次調研旨在通過實地考察和訪談,深入了解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智慧和力量。
甘棠遺愛,聚糧之源
陜西省寶雞市召公鎮聚梁村,位于位于召公鎮東南側5公里處,距離縣城11公里,與咸陽游鳳鎮相鄰,相凌于武功乾縣。相傳,西漢時期,漢文帝慰勞軍隊時,曾到過此地,看到此地糧草豐滿,后臨死的時候,特地囑咐太子說:“如果將來國家發生動亂,叫楊滿統率軍隊,準錯不了。并讓楊滿在駐兵的召公為國家聚糧,以防備用。”聚糧村由此得名。該村傳承甘棠遺愛,建立法治文化一條街,實現法治鄉村。同時,設立人才議事廳,聚智、聚才、聚力、聚效。
圖1 團隊成員參觀聚糧村村史館
黨建引領,把穩集體經濟發展“方向盤”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思路,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好黨建引領作用。7月26日,調研隊一行來到聚糧村人才議事廳,參觀學習“14411”“黨建+人才”模式,即搭建一個平臺(支部吹哨,人才報到,建立以村級為單位的人才振興平臺)。暢通四個渠道(振興座談會、項目對接會、發展議事會、成果評價會),成立四個團隊(科技服務團、創新智囊團、發展助力團、產業帶頭團),認領一個項目(人才認領項目)。制定一個政策《聚糧村支持各類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若干政策》。該模式由全省首批認定,是鄉村振興典型案人才議事廳模式。調研團隊通過與聚糧村樊書記深入訪談后了解到,該村于2018年,開始著手設立人才議事廳,將全村各種人才資源進行整合,最終,形成了集專業、高層次、經營管理、鄉土四大方面的人才資源圖,已經形成支部吹哨、人才報道的模式,達到了聚智、聚才、聚力、聚效,更好的發揮鄉村人才的作用,為農村的發展注入活力。
圖2 團隊成員與村干部進行訪談
集體土地“新優化”,促進集體經濟“新發展”
7月27日,調研隊一行跟隨聚糧村穆書記來到村集體承包地與農資服務中心。通過與穆書記的交流,團隊成員了解到 本村戶籍人口4017人,常住人口僅1700人左右,村中空心化嚴重,且村中常住人口多為老人孩童,耕作能力不足,導致村中存在部分未充分利用地。該村集體于2022年嘗試以村集體名義承包部分未充分利用地,展開土地資源整合新嘗試。前兩年種植西瓜,效益較高。面對近兩年,瓜果品質下降,售出困難等問題,村集體依托當地優勢資源,搭建合作平臺,尋求共贏,與當地陜西農牧良種場達成合作,為陜西農牧業良種場種植高質量小麥,穆書記談到:“作為育種小麥,番薯育種小麥的收購價較普通小麥高0.1-0.2元/斤。種植育種小麥,產量與品質都具有較高穩定性,在合作達成之后,收購方明確且收購價格相對較高,產值穩定。”
圖3 陜西農牧良種場
圖4 團隊成員參觀農資服務中心
圖5 團隊成員參觀農資服務中心
圖6 團隊成員參觀麥地
聚智聚力,激活集體經濟發展“新動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聚糧村自2018年,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籌備人才議事廳,聚智聚力。7月28日,調研團隊跟隨楊主任來到種養大戶家中,楊主任介紹到,該戶主是全村有名的鄉土人才,經常為村民答疑解惑。他不僅在種植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在養殖方面,也毫不遜色,多個研究團隊曾參觀過他的養豬廠房,優良的種豬吸引了很多研究人員的關注。楊主任邊走邊介紹到:“設立人才議事廳以來,聚集了很多優勢資源,有村服裝加工廠的投資、陜西農牧良種場的合作等等”,人才流動,帶動了資金、技術流入鄉村,成為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圖7 團隊成員與村民進行訪談
圖8 團隊成員與村干部合影
此次聚糧村之行,在當地政府、村黨政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調研隊員們對農村集體經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為后續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調研隊員對聚糧村的集體經濟發展給予了積極評價,并認為聚糧村在該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調研隊員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健全人才引入機制;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集體經濟,實現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等等,為聚糧村鄉村振興貢獻出西農智慧、西農方案、西農力量。
作者:趙晨濛 羅昭行/文 董夢蕊 劉杰 王梓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