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運河瓊花路,文脈交融韻古今
大學校園網揚州6月18日電(通訊員:周凝、葛萌萌、張雨婷、錢潤怡)
盛世東都,汴水繁華;悠悠運河,傳承千年。中國大運河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人工運河,是古代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規劃 思想、設計水平和工程施工均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精神。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同心圓志愿者協會于2022年6月18日上午來到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了解大運河發展歷史,感受大運河流經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風情,賡續紅色血脈,追尋紅色發展印記。通過參觀博物館,為守護千年運河文脈、傳承紅色基因注入青年力量。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坐落于揚州市運河三灣風景區,由展館、內庭院、館前廣場、大運塔和今月橋五部分組成,展館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兩個基本陳列,及“運河上的舟楫” “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等。
初進博物館,實踐團成員的目光便被“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十二個大字吸引住了,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走進“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展廳中,實踐團成員充分了解了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大運河的科技成就、大運河的社會作用和經濟文化等大運河相關知識。展廳中獨具特色的歷代運河變遷圖、琳瑯滿目的精品文物、色彩鮮明的運河壁畫,讓實踐團成員為源遠流長的大運河文化震撼。通過現代科技,實踐團成員近距離地感受到大運河的宏偉壯麗以及古之先賢的智慧,為日后成為為黨為國奉獻的有識青年打下又一基礎。
而后,實踐團成員來到了頗具人文風情的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廳。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廳以隋唐時期洛陽城為參照原型,非同凡響的燈光效果和視覺藝術將洛陽城的盛世氣度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實踐團成員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大運河文化與百姓生活的融合。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古時候城池大多傍水而立,而展廳內塑造的洛陽城所展現的華美也側面襯托了大運河在經濟和地理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館外還設有一處全息投影體驗,游客們可以乘坐“游船”身臨其境地游覽大運河,欣賞運河兩岸風光,感受千百年的歷史變遷。
習總書記曾對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懷著對大運河濕地保護的濃厚興趣,同時也為了深入領會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實踐團成員走進運河濕地尋趣展廳,廳內收錄了各種瀕危魚類、家蠶生活史標本、近水動物群落、挺水植被群落等,這些展品對前來游玩的游客亦或是像我們一樣的青年實踐團隊都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看到櫥窗內的展品,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并且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守護運河文脈,保護大運河濕地生態環境、助力大運河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與此同時,展廳內別出心裁的設計不僅為實踐團成員拓展了大運河濕地相關知識,更為大運河濕地保護工作的開展筑牢了基礎。
最后,實踐團成員帶著不舍的心情走入本次實踐活動的最后一個展廳--運河舟楫展廳。運河舟楫展廳從古往今來的近百種舟楫切入,分為“乘風破浪”“百舸爭流”“兩岸繁繪”三單元,層層遞進講述古代舟楫的演變、功能類型以及舟楫為生活帶來的便利。走遍展廳,實踐團成員仿佛看到了大運河剛剛開通時,河面上千帆競渡、河岸兩側商販人流絡繹不絕的初唐盛世。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當時”,運河舟楫文化之盛不僅積淀了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紅色精神,也為紅色文化發展賡續精神力量。大運河的底色不僅僅是富有韻味的綠色,更是迸發強勁活力的紅色。在揚州,大運河滋養了江上青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將一身青春都奉獻給了國家,同時也孕育出早期黨的基層組織。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各個階段在揚州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光輝歷程,展示了共產黨人為國家獨立、人民幸福和民族振興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奉獻精神,蘊含著黨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的民族精神,構成了揚州千年運河文脈的底色和不可磨滅的紅色歷史記憶。
參觀完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實踐團成員深刻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僅要敢于拼搏,善于拼搏,還要學會乘勢而上砥礪前行,時刻以黨和人民事業為重,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趕考之路;在生活和學習中充分發揚展現大運河精神,積極傳承,積極上進,不畏艱險,堅定文化自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追尋紅色發展印記,守護千年運河文脈,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以青春之我,共同譜寫時代華章。
文字:周凝、葛萌萌、張雨婷、錢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