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和思考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科學、合理、有效的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已成為高校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針對如何預防或者是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也紛紛成立了相關科室并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期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掌握自身的情感、心理和行為等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將探討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
一、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和復雜化的趨勢。由于學習壓力、家庭環境、社會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加重。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學大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已經超過20%,其中,抑郁癥、焦慮癥、自閉癥等問題較為普遍。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的發生,給學生和家庭帶來極大的困擾。
二、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學會調節情緒,掌握正確的心理應對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教育方式。在新時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狀況,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調節方法,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大學生,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積極的心態,從而提高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可以學會自我管理,尊重他人,培養健康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才。
【案例】小趙(化名),父母長期在兩地工作。該生從小比較要強,高中時期學業壓力大,又不善于與他人溝通,曾一度情緒低落,有極端行為。高考后情緒有所好轉,入大學以來,軍訓期間主動擔任班級負責人,后積極競選班委、校學生會自律委員會干事,在做班級負責人時,該生積極主動開展工作,但是說話有些不太注意方式方法,與同學們關系一般,在班級競選中所得票數中等,鑒于其前期工作表現和個人強烈想做班委意向,經過多方考慮決定他做常務班長相對適合,主要負責班級管理基本事務。
該生入校以來積極參與班級工作,也積極制定個人學習計劃,把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安排的比較滿,晚上睡覺比較晚,據學生本人反饋是失眠睡不著。除此外,學生暫無其他異常表現,但在開學初的心理測評中發現本人高中時有輕生行為,大學開學初有輕生想法。當得知這樣的測評結果時,心理咨詢中心也及時與該生約談,了解他目前的狀況,得到的反饋是先與家長溝通,互通消息;對待學生,心理咨詢中心老師建議不要在學生面前重復問,以免讓學生一遍遍回憶,愈合的傷疤一次次被揭開。
【問題的本質】通過本案例可以得出小趙同學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過往極端行為和念頭;二是人際溝通與交流不暢,三是個人內源性焦慮。
【解決思路】主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1.默默關注學生狀態,不去揭學生的傷疤;2.指導學生柔和言語溝通,鼓勵他多與同學及家長互動;3.引導學生調整個人計劃,適當放慢自己的速度;4.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強身健體。
【實施方案】
1.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通過微信和電話及時與小趙父母,特別是其媽媽保持聯系,互通消息。
2.借助班干部及同學的力量,構建幫扶系統。通過與班級干部和寢室成員的溝通了解小趙的狀態,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鼓勵他多與同學們互動。
3.引導學生做好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結合學業情況和個人自身情況,制定可實施、可操作性目標,提高其學習、工作效率,幫助其提升個人成就感。
4.引導學生定期運動,通過運動強身健體,轉移焦慮情緒,并通過運動結交志同道合的伙伴,更好地與同學們融入一體。
【案例啟示】1.針對有過往極端行為的學生,過往是他們的經歷,我們更多地是應該關注他當下的狀況,而非讓他處于過去一遍遍的回憶中,傷疤一次次被揭開。2.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給他們講道理,在信任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幫扶。3.與家長協同教育,共同關注學生的狀態,盡可能做到信息互通,以免疏忽學生某一點的情緒變化,導致不良后果。
三、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不得不說,近幾年以來,特別是自疫情三年以來,社會性的普遍性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迷茫、無助、焦慮、煩躁常常讓我們心神不寧,寢食難安。特別是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受復雜化、情緒化、多變化、社會化負能量的影響,不斷侵蝕著我們大學生的每一顆脆弱的神經。由此我也得出,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心理問題呈現多樣化,新時代的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除了傳統的學習壓力、考試焦慮、人際關系等問題外,還出現了網絡成癮、游戲成癮、情感問題、性別認同問題等新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復雜化。二是心理問題呈現年輕化。新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年齡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剛進入大學就出現了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自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三是心理問題呈現普遍化。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不僅是少數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而是大部分學生都面臨心理問題,這種普遍化的趨勢使得學校和社會都需要更加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四是心理問題呈現個性化。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個性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每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有其獨特性,需要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因此,學校和社會需要更加注重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務。
綜上所述,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心理問題呈現多樣化、年輕化、普遍化和個性化等方面。學校和社會需要更加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務,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四、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原因
通過多年的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家庭的了解,對大學生知所以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有所掌握,本人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歸納如下。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后繼續深造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也有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后,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八、十九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則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5、未來的不確定性。大部分的大學生都認為應該對未來進行及早的規劃,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社會。可是自己是規劃在哪里呢?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沒有目標,找不到方向,缺乏動力,自己的長處短處何在?要怎樣發展?該走那條路等問題是他們甚為苦惱。主觀方面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
五、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多樣性,我們的經驗和方法應該因時、因人、因事
在2022年發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初期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基于多中心的橫斷面調查》一文顯示,集3641份有效大學生調查問卷,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總計14.69%出現負性情緒(含抑郁、焦慮、壓力等癥狀),11.04%出現抑郁癥狀,10.49%出現焦慮癥狀,4.9%出現壓力癥狀;34.19%出現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對于抑郁癥狀的發生,男大學生是女大學生的0.755倍;而家庭支持是大學生出現抑郁、焦慮、壓力癥狀和PTSD的保護因素。針對以上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一文,我們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和經驗。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學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包括課程設置、教師培訓、心理咨詢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或宣傳月活動。學校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宣傳活動,如講座、宣傳欄、宣傳片等,向學生和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意識。3.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學校可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記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問題,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4.加強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學校可以安排專業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5.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網絡。學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網絡,包括學生、家長、教師和社會資源等,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務。6.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課程設置、活動組織等,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總之,針對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學校和社會需要采取全方位、個性化的措施,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心理健康服務,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六、寫在最后的話
培養人才是每個高等院校的歷史責任,也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橋頭堡。我們必須要牢牢守住大學這個第一陣線,只有做到普及好該普及的心理安全知識,做好每個學校內部的心理健康安全體系,以最完美的姿態去面對當今這道“心理健康困擾”的“洪流”。
在以往二十年包括21世紀之前,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
- 善行溫暖人心,實事助力成長
- 為進一步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營造良好的學院氛圍,河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別在文化活動、學業促進、組織幫扶等方面開展2024年“我為
- 04-26 關注:1
- 為什么喜歡?——阿尼瑪和阿尼姆斯
- 阿尼瑪(anima,拉丁語中意為靈魂)和阿尼姆斯(animus,拉丁語中意為精神)是分析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提出的一組原型意象。
- 04-26 關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