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管理會計學知識點:外幣報表的折算和折算方法
CMA常見知識點之外幣報表
1、外幣報表的折算
概念:(1)功能性貨幣(本位幣):境外實體經營所處的主要經濟環境中的貨幣。
(2)外幣:功能貨幣以外的貨幣。
(3)記賬貨幣:編制財務報表所使用的貨幣。
2、功能貨幣的選擇
如果該子公司在某一個國家經營能夠相對自給自足或比較完整,則當地貨幣就是該子公司的功能貨幣。如果國外分支機構或子公司本質上只是母公司的業務延伸時,則母公司的貨幣為功能貨幣。如果子公司經營所處惡性通貨膨脹(三年期通貨膨脹率達到100%或以上)環境,則母公司貨幣為功能貨幣。
3、主要貿易伙伴所使用的貨幣:
在歐洲開展交易→歐元
在美國開展交易→美元
在英國開展交易→英鎊
在中國開展交易→人民幣
4、兩種外幣折算方法
(1)時態法(也稱歷史匯率法)當功能貨幣為母公司報告貨幣時(美元),分支機構和子公司采用時態法將財務報表轉化為母公司貨幣;在海外子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和負債,其歷史成本按照歷史匯率折算,以現行或未來價值計量的資產和負債按現行匯率折算。比如現金、有價證券、應收賬款和大多數負債都是以現行或未來價值計量的,以現行匯率折算。所有者權益賬戶按歷史匯率折算。使用時態法將外幣余額折算成美元時,在利潤表中報告調整的利得和損失;如果外幣相對本幣(美元)升值,則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的權益(凈資產)會減少;若外幣相對本幣(美元)貶值,則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的權益(凈資產)會增加。
(2)現行匯率法當功能貨幣是當地貨幣時(非美元),子公司采用現行匯率法折算外幣報表。海外子公司的所有資產和負債都按照現行匯率(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所有者權益項目按照歷史匯率折算。利潤表項目按當期加權平均匯率折算。使用現行匯率法折算外幣余額時,外幣報表折算差額不計入當期損益,而是作為其他綜合收益計入資產負債表。若外幣相對本幣(美元)升值,則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的權益(凈資產)會增加。若外幣相對本幣(美元)貶值,則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的權益(凈資產)會減少。
- CMA考試知識點總結:會計變更與差錯更正
- 會計政策變更的情形FASB發布新的會計規則。管理層在可選擇的會計方法中,由一種公認會計原(GAAP)方法變為另一種公認會計原則(GAAP)
- 01-07 關注:0
- CMA常考知識點:可持續增長率
- 可持續增長率是指在沒有任何外部融資的情況下,可以實現的最大的收益增長速度。可持續增長率=(1–股息支付率)×權益回報率
- 01-07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