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賦能鄉村路,紅色文化潤心田
2025年7月6日,桂林師范學院中文系“青語紅鄉”實踐團,奔赴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江鎮江口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顒右“推普賦能·紅旅潤鄉”為主題,圍繞普通話推廣、紅色文化傳承、非遺技藝調研等內容展開,助力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發展。
入戶調研尋痛點,“代際幫扶”破壁壘
清晨,實踐團抵達江口村后即展開行動。志愿者分組入戶調研,通過發放普通話學習材料、填寫問卷、訪談村民等形式,全面了解當地語言使用現狀。調研發現,村中青少年普遍以侗語為主要交流語言,普通話表達能力較弱;中老年群體則因缺乏系統學習機會,與外界溝通存在障礙。針 對此問題,團隊提出創新性方案——“家庭代際語言幫扶計劃”,鼓勵掌握普通話較快的青少年擔任家庭推普員,并計劃后續開發侗語-普通話雙語對照學習手冊,助力村民突破語言壁壘。
課堂融入紅色魂,童聲誦讀傳精神
午后,推普課堂在江口村小學和紅軍鼓樓同步開啟。志愿者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導小學生學習普通話:從基礎的口部操訓練,到充滿趣味的繞口令挑戰,再到《彩色的中國》紅色詩文朗誦教學。孩子們在稚嫩的童聲中整齊誦讀“四是四,十是十”,盡管發音仍有誤差,卻毫不松懈地反復練習,專注的模樣令志愿者動容。此外,團隊還將紅色文化融入教學,設計情景對話、詩詞臨摹、漢字聽寫等互動環節。學生們在“紅軍不怕遠征難”書法課中感受漢字之美,在“紅色故事我來講”活動中復述紅軍鼓樓建造歷史。課堂結束后,團隊帶領學生參觀紅軍長征文化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通過現場講解重現“爬雪山”“飛奪瀘定橋”等經典場景,讓紅色基因扎根心中。
非遺蠟染探新生,紅旅融合拓產業
活動期間,志愿者探訪一粒谷蠟染工作室,沉浸式體驗靛藍染料調配、蠟刀作畫等傳統技藝。村民展示了傳統侗族紋樣的制作工藝,并分享蠟染文化背后的民族故事。實踐團結合地方紅色資源特色,嘗試探討非遺技藝與文旅融合的可能性,建議未來可探索設計具有地域文化符號的文創產品,并協助培訓村民用普通話解說作品內涵,助力非遺技藝與鄉村振興的多元結合。
本次活動覆蓋村民百余人,發放學習材料,進行問卷調查,培養10名能用普通話講述本地紅色故事的“小小紅色宣講員”。激發了村民用普通話傳承紅色文化的熱情。
此外,本次實踐為團隊成員提供了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真實場景:成員們在入戶調研中提升了溝通協調與問題分析能力,在課堂設計中強化了教學實踐與創新思維,在非遺工坊調研中深化了對傳統技藝與地域文化的認知。通過跨學科協作與多維度實踐,團隊成員不僅加深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更在服務中錘煉了奉獻精神與責任意識,為未來投身社會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 普通話賦能鄉村路,紅色文化潤心田
- 2025年7月6日,桂林師范學院中文系“青語紅鄉”實踐團,奔赴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江鎮江口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活動
- 07-31 關注:0
- 聚焦石板古韻,探尋“豆”煥新生
- 為探索非遺活化背景下傳統建筑保護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林學院赴洛南縣古民居調研隊走進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
- 07-31 關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