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至15日,無錫學院自動化學院"中原突圍革命老區建設調研小分隊"深入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宣化店鎮,開展以"追尋中原突圍足跡,助力革命老區發展"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通過實地探訪、政策宣講、文化傳承等形式,深化青年學子對革命歷史的認知,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八月的宣化店鎮,蟬鳴與革命故事交織成獨特的樂章。無錫學院自動化學院學子踏著這片紅色熱土,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手持筆記本穿梭在青石板路上,既記錄著老區發展的現實圖景,也觸摸著1946年中原突圍戰役的歷史溫度。
在宣化店中原突圍紀念館,專業講解員的講述將隊員們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夏天。展柜里泛黃的作戰地圖、磨出毛邊的草鞋,與92歲老兵王建國珍藏的勛章形成時空呼應。當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回憶"用門板抬傷員翻過三座山"的經歷時,不少隊員紅了眼眶。這種歷史與現實的碰撞,在每位參與者心中種下了傳承的種子。
圖為中原突圍紀念館 供圖 黃三思
田間地頭的走訪更顯務實。隊員們采用"三維度"調研法,對15個自然村展開地毯式排查。在錢灣村,村民劉大姐指著滲水的土墻說:"這房子比我孫子還大十歲,下雨天得拿臉盆接水。"這樣的場景被詳細記錄,最終形成包含23戶危房檔案的《宣化店鎮住宅安全白皮書》。當隊員張偉幫老人填寫改造申請時,那句"比親人還親"的感慨,成為實踐日記中最溫暖的注腳。
圖為宣化店茶園制作工坊 供圖 黃三思
鎮中心廣場的政策宣講會打破了傳統模式。隊員們將電壓檢測儀、道路設計圖搬到現場,用"三色管理法"區分危房等級,通過實測數據解釋電網升級方案。村民趙大叔關于"改造期間安置"的提問,當場得到鎮住建辦的明確答復。這種"政策解讀+即時答疑"的互動,讓32條村民建議中的87%在活動結束前有了著落。
紅色文化廣場的30平方米墻繪成為最生動的課堂。隊員們與村民共同完成的時間軸、英雄譜,讓黨史教育突破展柜的局限。當4歲的妞妞踮著腳為將領肖像添上最后一筆色彩時,革命精神已悄然完成代際傳遞。創作的詩歌《突圍》在《孝感日報》發表,更讓紅色文化突破地域限制。
圖為中心廣場紀念墻 供圖 黃三思
實踐成果的轉化更具現實意義。形成的《鄉村振興建議書》不僅列出危房改造時間表,更提出"太陽能補充+分階段改造"的電網優化方案。政校合作建立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首期電商培訓就幫助村民開通線上農產品銷售渠道。這些看得見的改變,讓鎮黨委書記感慨:"青年學子帶來的不僅是調研數據,更是推動老區發展的新動能。"
圖為紅色文化教育相關文創 供圖 黃三思
返程列車上,隊員翻看著實踐照片,劉大姐家新貼的瓷磚在陽光下泛著光。這個夏天,大學生們用腳步丈量老區發展,用專業服務鄉村振興,更在革命精神的滋養中完成了一次青春的突圍。正如他們在文化墻上寫下的那句話:"最好的傳承,是讓紅色基因在奮斗中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