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大 “領夢者・弘帆” 實踐團古樓行:體育旅游賦能鄉村振興
(通訊員 夏梓烜 潘劍飛 李亞臻)2025年7月6日下午,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領夢者・弘帆”暑期社會實踐團赴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古樓生態漂流項目開展實地調研。實踐團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對當地依托雪峰山與山泉水系資源打造的綜合性水上運動基地進行系統調研。
調研期間,實踐團重點考察了漂流項目的運營模式、游客接待量及配套設施建設情況,并對項目負責人、當地商戶和游客進行訪談。同時,團隊發放問卷收集了關于體育旅游對當地經濟帶動效應的相關數據,深入了解漂流項目在促進就業、帶動農副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實際成效。
圖為團隊成員對古樓兩岸生態環境狀況的實地記錄 通訊員 楊嘉奕 供圖
一、實地考察:解碼 “體育 + 文旅” 示范工程
實踐團針對洞口縣“體育+旅游”戰略示范工程——古樓生態漂流項目進行了重點調研。項目以10公里原生態河道為基礎,打造包含專業競技漂流道、親子戲水區以及生態觀光帶的多元化業態。該項目具備年接待30萬人次的能力,已成為湘西南地區體育旅游領域的標志性IP。
職員易德理先生介紹,古樓漂流項目創新性采用了“無壩引水 + 生態流量調控”技術,并在河道兩側栽植了800畝水源涵養林,以實現“零工程干預自然河床”的保護目標。該項目于2024年榮獲“湖南省生態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稱號。
圖為團隊成員向基地職員易德理進行問卷調查 通訊員 李亞臻 供圖
二、產業模式:三維經濟閉環運營
調研數據表明,2023年暑期高峰期間,古樓漂流日均接待游客數量超過1500人次,同比增長幅度達到30%。該增長趨勢直接促進周邊20家農家樂訂單量實現翻倍,并新增就業崗位200余個。古樓漂流所采用的“三維經濟閉環”模式具有以下三個亮點:
消費場景延伸:項目聯合當地農戶打造 “漂流終點農產品集市”,生態臘肉、野生茶油等 12 類山貨通過游客體驗形成 “游玩即消費” 閉環,年銷售額超 500 萬元。
文化價值挖掘:將河道沿線古村落木雕、竹編等非遺技藝融入游客中心展示體系,策劃 “端午龍舟民俗節”“中秋河燈祈福” 等主題活動,使游客人均停留時間從 2.5 小時延長至 4.8 小時。
業態矩陣拓展:開發 “漂流 + 研學” 產品,與 20 所中小學合作建立戶外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學團隊 1.2 萬人次。
圖為團隊成員對古樓生態漂流負責人覃建平進行訪談 通訊員 李亞臻 供圖
三、生態賦能:綠水青山的價值轉化
古樓峽谷以漂流河道帶動農戶發展,游客中心電子屏實時顯示生態流量監測數據。其“體育賦能生態、產業反哺鄉村” 的發展范式,給洞口縣綠水青山生產帶來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探索出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共生路徑。隨著長株潭都市圈 1.5 小時交通圈形成,古樓生態漂流正進一步促進湖南的鄉村振興。
古樓生態漂流項目作為洞口縣“體育+文旅”融合發展的典范工程,通過創新生態保護技術與多元化業態布局,成功實現自然資源向經濟動能的轉化。其實踐證明,“三維經濟閉環”模式不僅有效激活了鄉村消費市場、帶動農副產品銷售與非遺文化傳播,更通過“漂流+研學”等業態拓展,構建起可持續的產業生態鏈。該項目的運營經驗為湖南省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以生態體育為引擎、以文化賦能為紐帶、以民生改善為核心,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互促共進的新路徑,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區域協調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實踐智慧。
圖為實踐團在古樓生態漂流基地的合照 通訊員 劉藝杰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