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柳編之鄉,探訪傳統之美
在浩瀚的華夏大地上,無數璀璨的傳統文化之珠散落在民間。這些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1月25日,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翰墨鄉韻實踐隊隊員王俊潔來到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黃崗鎮—柳編之都進行采訪,深入了解柳編工藝以及柳編作品背后的寓意。
通過綜合考察,實踐隊員選擇將阜南縣黃崗鎮作為實踐場地。阜南縣黃崗柳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杞柳種植可上溯干年,編織歷史亦達500多年 。柳制品之興起緣于十七世紀末。明末清初,柳編業興旺。明正德《穎州志》記載:“淮濛盛產水荊,采伐加工,潔白如玉,堅韌如藤”。 改革開放之后,黃崗當地農民不甘落后,下決心要將當時的柳編產品推出農村、推向城市,從中獲取更高的收益。由于當地的杞柳有著皮薄、柔韌、實心、著色力強等諸多優良品質,加之從事柳編的人群相對龐大,朝著現代工藝品方向演進的黃崗柳編產品在廣交會上著實吸引了不少國內外客商,給阜南縣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發展。因此當地農民流傳著“一畝柳幾畝田。抓住柳編賺大錢”;“柳編編來了樓房,編來了新糧”;“家有金條銀條,不如常有柳條”等民謠。
為了更深入的理解傳統工藝文化,隊員提前與當地負責人取得聯系,并請求負責人帶領實踐隊員進入當地柳編工坊進行深入講解。
走進工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翠綠的柳條和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或蹲或坐,手中的柳條在他們的巧手下編織成各種形狀和圖案。我們仔細觀察了他們的制作過程,從選材、剪裁、編織到成品,每一步都充滿了匠人們的智慧和汗水。
在探訪過程中,我們還來到了阜南縣柳編文化博物館。負責人告訴我們:“博物館內收藏了大量關于柳編技藝的歷史文物和珍貴資料。在2001年阜南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杞柳之鄉',阜南柳編工藝品編織技術被列入安徽省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被國家工藝品美術協會授予'中國柳編之鄉'稱號。”我們通過觀看展覽、聽取負責人介紹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柳編技藝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歷程。在博物館中,我們還看到了許多現代柳編制品的設計圖和實物樣品,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魅力。
參觀結束后,實踐隊員收獲頗豐,不僅拍攝了許多傳統的以及具有獨特形狀的柳編作品,還對柳編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實踐隊員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傳統文化,致力于更好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汲文化之力量,助當代之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