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美大學"‘馬’上學‘習’數字賦能 文化興閩"實踐隊先后走訪了福建省博物院、福建省檔案館、福建省委黨校和福州廣播電視臺等地,圍繞數字賦能福建省文化發展情況開展了為期4天的社會實踐。實踐內容包括參觀體悟、訪談交流、問卷調查、宣講學習、宣傳推介和體驗接觸等。實踐隊員們穿梭于千年榕城,領略“數字福州”風采,探索數字賦能文化的新形式,為推動數字賦能文化興閩積極貢獻集大學子的青春力量。
數字賦能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利用數字技術推進創新理論的傳播與發展,對于增強文化自信、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奮斗精神具有重要意義。福建省委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室利用數字墻面設計,結合移動滑軌系統,輔以互動式的電子屏幕,將龐大的數據內容進行壓縮,對展板上的內容進行圖文補充,給實踐隊隊員們上了一堂數字+“大思政課”,為“數字賦能,文化興閩”的調研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寶貴的思路。
(圖為實踐隊在福建省委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室的合影,集美大學張永杰攝)
數字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數字賦能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趨勢,也是建設“數字福建”的重要一步。福建省博物院深化數字賦能文化的實踐探索,通過VR技術、全息影像、虛擬觸摸等高科技手段,乘“數”而上,提供便捷、豐富的觀展體驗,為傳統文博事業貫通“活水”,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進入信息時代,福建省檔案館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方式。袁平主任就“數字賦能檔案保存”這個主題與實踐隊員們展開訪談。隊員們了解到,傳統檔案數字化,并不只是單純的轉化格式,其中還涉及到十分復雜的檔案證據效力性問題。“沒有想到‘數字化’這簡單的三個字包含的學問這么多,過程如此復雜!”實踐隊成員在訪談結束后感慨道。
(圖為實踐隊在與福建省檔案館工作人員座談交流,集美大學郭恬熹攝)
同時,為了提升公眾文化保護意識與數字文化認知,展示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實踐隊員們來到三坊七巷和福建省博物院進行宣講。隊員們生動講述了福州市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號召,創新技術手段,實現古厝文物保護的故事,傳播了數字文博相關知識,助力數字文化發展行穩致遠。
(圖為實踐隊在福建省博物館進行宣講,集美大學曾愷茵攝)
數字賦能八閩文化創新傳播
數字賦能文化傳播有利于提升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增強文化認同感以及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福州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姚敏主任以簡單問題導入,深入淺出闡明媒體融合數字之必需,辨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差異。隊員們觀賞“city walk”等特色欄目短視頻,在專業生動的講解、豐富的動畫、新媒體技術加成與意蘊深厚的文案內容中體驗數字賦能文化傳播的先進成果,感受熠熠生輝的“閩都文化”光芒。
(圖為實踐隊在福州廣播電視臺進行訪談交流,集美大學郭恬熹攝)
數字賦能有福之州文旅發展
在數字經濟時代,文旅產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通過數字化手段,文旅資源得以精準挖掘、高效整合與創新呈現,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沉浸式的旅游體驗。閩越水鎮堅持將數字科技與文化藝術、教育相融合,打造出具有“國際范、閩都韻”的文化地標。隊員們在考察過程中,隨機向閩越水鎮游客、演職人員發放近百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群體對未來福州數字賦能文化具有較高的需求,并對發展的前途充滿信心和期待。
(實踐隊成員在閩越水鎮發放調查問卷,集美大學郭恬熹攝)
經過4天的參訪實踐,隊員們紛紛表示,此次調研不僅加深了對福建文化多樣性的認識,也讓他們看到了數字技術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巨大潛力。今后,他們將努力練就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推動數字賦能文化發展的新圖景貢獻青春動力,共赴文化興閩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