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主席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增強個人環境保護行動力,提高生態保護意識,7月21日,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三地生態調研實踐團隊赴青海湖地區,開展系列生態環境調研活動。
一、青海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性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被列為國際七大濕地保護區之一,是防止西部荒漠化進程,阻擋強勁的西南季風和冷空氣,培育生物多樣化生態環境的重要濕地,有“青藏高原之腎”的美稱。青海湖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濕地之一,棲息著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如白鶴、熊、普氏原羚、湟魚等。由于多年來人們的圍湖造田和過渡放牧捕魚,造成了生態環境退化、野生動物種群大量減少的情況,有些野生動物面臨著滅絕的危險。青海湖的自然環境是十分脆弱的,如果不實施保護措施,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再也見不到這些可愛的生靈。長期以來,青海湖及其流域的生態安危,直接影響著青海乃至中國西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活動的前期準備
在本次實踐活動啟程前,團隊通過線下培訓和會議,讓成員初步了解調研地生態環境現狀,明確成員分工與調研材料準備,共同研討活動方案的修改等內容。同時,進行線上平臺測試與選定,為后期開展“云組隊”調研做好準備。
三、調研在路上
7月21日,調研團前往青海湖生態保護區。沿途經過大片艷麗的油菜花田,山羊與牦牛相間在其中,形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翻過日月山,向前行進一段時間后,便能看到青海湖“海天一線”的盛景。有很多藏族同胞騎著馬匹駐守在道路兩旁。經過調查采訪得知:他們為了防止個別游客私自進入甚至破壞油菜花田,日復一日不辭勞苦看守在此地。在他們眼里,這番盛景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需要守護,如果被持續侵犯,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這些游牧民族的身影與美景相融,他們對這片土地的守護與熱忱深深打動著實踐團每個成員的內心,更加堅定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心。
在實踐團抵達青海湖中心后,調研工作持續展開。通過采訪旅游景區負責人得知:青海湖水位連續15年回升,期間水位達到3196.24米,水體面積達到4549.38平方公里,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近期,以“生態青海·和諧發展”為主題的2022年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暨觀魚節活動如期舉行,完成了100萬尾青海湖裸鯉魚苗放流。長期以來,青海湖濕地面積持續增加,植被覆蓋率不斷提升,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水域面積持續擴大、水體水質狀況良好、水生態環境總體保持穩定),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保護功能性用地保持不變;無外來物種入侵,無疫病發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待改善。采訪中,負責人還表示: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青年人原意加入保護青海湖生態環境的行列,為其發展出謀劃策,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觀念,更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感悟在心中
通過本次實踐調研,實踐團成員深刻感悟到當地人民與工作者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理念與熱愛。希望可以通過后期線上云平臺的組內調研結果討論,分析了解當地生態環境發展的不利因素,為今后開展高效保護措施和工作提供現實依據。著眼于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相信未來建設將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