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于心,踐于行,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中國青年網日照7月7日電(通訊員 田嘉恒)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國民經済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編制專題會議召開。會上提出,要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新進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鄉村也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如何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農村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成為了我們當今亟需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曲阜師范大學“變廢為寶”社會實踐隊于七月一日來到任家臺進行社會實踐考察。
走進田間壟前,考察地膜利用
7月1日上午,隊員們來到任家臺村進行實地考察。走進農田,隊員們發現大部分農戶都在利用覆地膜進行農業活動。

圖為實踐隊員在觀察覆地膜。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漢成 攝
通過實踐調查和對當地居民的詢問,實踐隊員了解了覆地膜具體的工作作用,即提高地溫,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等。隊員了解到,之前的地膜采用的是不可降解型地膜,在使用后會有殘留量留在土地里,嚴重影響土地的肥力,進而影響農民的為未來收入。而現在,大部分農戶已經用上了新型的生物可降解型覆地膜,這種地膜殘留量小,對土地傷害小,有效治理了“白色污染“,掀起了農田的綠色革命。對地膜的考察,突破了隊員對覆地膜的刻板印象與認知,促進了隊員們農業知識的積累,對農村的生態文明監建設有了新的認識。
走進各家各戶,了解秸稈焚燒
接下來,隊員們對當地村民進行了采訪,了解到了當地秸稈焚燒的情況
據采訪了解,大部分當地居民對秸稈焚燒的危害有著深刻認識,秸稈焚燒不僅會引發火災,還會破壞土壤結構,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在與居民的交談中,隊員們了解到了當地禁燃秸稈政策的宣傳和實施力度,不管是宣傳標語的張貼還是挨家挨戶的點對點宣發,都能看出當地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為了保證居民的自身收入,當地從”以禁促用“到”以用促禁“,推動秸稈還田及肥料化和秸稈基料化和原料化,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通過采訪,隊員們了解了秸稈燃燒的危害與防治方法,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經濟與環境并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圖為實踐隊員對當地居民的采訪。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林鈺博 攝。
探訪村委會,共話發展計
7月1日下午,實踐隊員來到了任家臺村民委員會,與工作人員共同討論任家臺村未來應如何實現可持續,綠色健康發展。
據工作人員訪談得知,任家臺村一直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覆地膜的更新換代到禁燃秸稈的宣傳,都是當地對環境效益的重視。在當地的大力發展下,任家臺村居民環境意識顯著增強,積極配合當地環境保護工作。但是,工作人員也提到,仍有一些居民,環保意識較為淡薄,對于生態環境認識不夠深入,這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并非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概而論,需要因地制宜,因時而就,逐步推進。討論結束,隊員們深深感受到了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任重道遠,感受到了新一代社會主義青年肩上的責任。

圖為隊員對村民委員會工作人員的采訪。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江思彤 攝。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要始終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通過這次實踐,隊員們認識到農村環保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形成合力。農村環境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是我們所面臨的嚴峻現實問題, 務必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徹底改善農村環境, 使其逐步走上良好生態環境的軌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正處人生芳華,應將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牢記心中。這次實踐讓隊員們明白,生態建設之路還任重道遠,而我們必將奉獻出屬于我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