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審計天衡班撥塵尋英江蘇、山東和安徽之行
2025年1月9日至15日,南京財經大學審計學專業“撥跡尋英”實踐團隊兩支分隊分赴江蘇、山東、安徽三省,開展“紅色審計精神尋訪”寒假調研活動。通過探訪革命舊址、審計主題展館及與地方工作者深入交流,學子們系統梳理了審計在革命歷史中的關鍵作用,為賡續紅色審計文化、踐行新時代審計使命注入青春力量。
在江蘇段調研中,第一支隊走訪了中國審計博物館(南通)。作為全國首家審計主題綜合性博物館,其展陳從西周“宰夫”制度延伸至現代國家審計體系,生動呈現審計制度的歷史沿革。學生們通過抗戰時期審計檔案,深入理解革命年代“錢袋子”監管對保障軍民供給的重要性。隨后,團隊赴宿遷彭雪楓紀念館,學習這位新四軍審計先驅在戰火中建立的嚴謹審計體系。展館內陳列的原始賬冊與審計報告,直觀展現了“統一收支、嚴格審核”原則對鞏固根據地經濟的深遠意義。
山東段調研以臨沂山東根據地審計博物館為核心。館內大量原始票據、審計條例手稿及訪談記錄,還原了山東抗日根據地“集中管理、分項核查”的審計模式。學生與工作人員探討了戰時審計如何通過規范財政紀律提升部隊戰斗力,為當代審計實踐提供歷史鏡鑒。
第七支隊在安徽調研期間,重點探訪新四軍七師紀念館。通過研究戰時軍用物資臺賬、繳獲敵偽資產清冊等史料,學生們還原了審計工作如何在物資匱乏條件下確保資源高效分配。團隊還走訪池州馬衙街道,采集民間口述史,挖掘基層審計工作者在抗戰后勤保障中的鮮活故事。
此次調研中,學子們結合專業視角,系統梳理了紅色審計“嚴謹、公正、服務大局”的精神內核。在中國審計博物館,團隊通過對比不同時期審計制度,探討了革命經驗對現代風險防控的啟示;在山東根據地,學生們從“集中審計”模式中提煉出強化預算監督的當代價值。
參與學生表示,調研不僅深化了他們對審計歷史使命的認知,更激勵其將紅色審計精神融入專業學習。帶隊教師指出,此次活動是“課程思政”的創新實踐,通過田野調查推動理論與歷史深度融合,為培養新時代審計人才奠定基礎。
作者:姚霖 陳盈燕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審計(天衡)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