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初,為充分發揮非遺資源優勢,促進非遺可持續和高質量傳承,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濟南市文旅局公布了7處市區非遺打卡點,相比市文化館、百花洲、大觀園等“老面孔”,一個新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便是章丘明水古城。了解后得知,依托“龍山黑陶”“章丘梆子”“龍山水豆腐”等眾多非遺項目,明水古城在園區內打造了多處非遺點。沒想到古城剛開園不久,這么快就推出了“新花樣”,這使我十分好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轉眼到了暑假,終于有機會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實踐。我和幾位伙伴組成了非遺文化傳播團,通過對龍山黑陶文化的線上線下調研,我們想深入了解其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和現代傳承現狀,增強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為非遺文化傳承和發展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7月中旬,我們來到古城內的“劉德功黑陶藝術館”,一進門,館內陳列的黑陶作品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各種形態各異的陶器在燈光下散發出深邃的光澤,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沉淀。接待我們的是張老師,她著一身亞麻服,笑容親切和藹,瞬間讓些許緊張的我放松下來,沉浸在接下來的講解里。張老師首先為我們講述了龍山黑陶的歷史淵源。原來,龍山黑陶早在四千六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一開始作為古人的生活用品,如作為炊器的鳥首形足“鼎”,體現了先民崇拜鳥的習俗。后來,被社會上層作為禮器使用的“蛋殼黑陶杯”出現,這種陶器的特點是器壁極薄,最薄處僅為0.3毫米,猶如蛋殼一般,因此得名。聽到這些,我不禁對黑陶的工藝產生了興趣。
在張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有幸親手體驗了陶坯的制作。盡管之前已經對黑陶有所了解,但真正動手時,才體會到其中的難度。從揉泥到拉坯,每一步都需要細致與耐心。這些平日看似簡單的工藝,其實暗藏著制陶匠人幾千年的辛勞與智慧。制作過程中,張老師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黑陶的幾種制作工藝:傳統工藝是在燒制前雕刻,而現代工藝則包括燒制后的影雕、彩繪和掐絲等裝飾。看到自己親手制作出的陶坯,我心里充滿了成就感,同時也更加敬佩黑陶匠人們的精湛技藝。
陶坯制作完成后,就要燒陶了,我向張老師討教了“黑陶之黑”的秘密。原來,黑陶的獨特色澤并非來自顏料,而是通過燒制時的煙火熏染而成。聽她描述窯內溫度的控制和空氣的置換,我仿佛看到了工匠們在窯火前忙碌的身影。他們不僅在制作陶器,更是在與自然對話,在泥土與火焰之間創造出不朽的藝術品。
參觀結束后,我們與張老師合影留念,張老師依舊親切笑著與我們告別。這次調研活動讓我對龍山黑陶文化有了更立體、具象的了解,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一古老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
8月,習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讓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千方百計呵護好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無疑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未覺三夏盡,時序已新秋。新學期開啟了,我整理著團隊材料,越來越認識到,龍山黑陶不僅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連接歷史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橋梁。透過那黑如漆、薄如紙、聲如磬的陶器,我們感受到先民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對美的執著追求。今天,重溫龍山黑陶的輝煌,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禮贊,也是對未來文化創造的不懈激勵。讓我們在這片黑陶的古老土地上,繼續書寫屬于中華民族的燦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