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背景情況
1.1 實踐基本信息
為響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結合全省“非遺正青春”系列活動,在這個充滿活力與挑戰的暑期,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思潮傳戲非遺傳承團隊”踏上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旅程。2024年7月21日——8月5日,我們深入山西省朔州市及孝義市,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紐帶,通過參與非遺展演、展館參觀等社會實踐,深入領會“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1.1.1 實踐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文化中最為珍貴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深邃的民族智慧。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展示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還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色。
然而,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許多傳統技藝和習俗逐漸失去了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從而導致了傳承斷層的現象。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愿意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人越來越少,這使得許多寶貴的非遺項目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1.1.2 實踐意義
點贊非遺,守護非遺,習近平總書記用言行表明黨中央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堅定態度。此次實踐以朔州“秧歌戲”和孝義“皮影戲”為聚焦點,了解當地的傳統非遺,讓更多年輕人能夠了解山西非遺,改善現如今非遺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加強保護和傳承非遺藝術,促進山西部分地區文化振興,鄉村振興。
1.2 實踐內容介紹
1.2.1 朔州秧歌戲
朔州秧歌是融武術、舞蹈、戲曲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流行于朔州市及周邊內蒙古南部的集寧、呼市、包頭及河套一帶,另河北張家口及陜西靠近山西的市縣也有存在。它起源于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后與中國民間舞蹈、雜技、武術等表演藝術相結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時演唱帶有故事情節的節目,逐步形成戲曲形式。向清代中葉梆子腔劇種興盛以后,山西、河北、陜西的秧歌戲在不同程度上借鑒和吸收了當地梆子戲的劇目、音樂和表演藝術,逐漸發展為舞臺演出,向地方大戲演變。
1.2.2 孝義皮影戲
孝義皮影,是中國傳統皮影戲中的瑰寶,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見證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文明史。皮影戲,起源于漢代,盛行于唐宋,至明清時期已達到了巔峰。而孝義皮影,正是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中的佼佼者。孝義皮影起源于山西孝義地區,這里的皮影戲表演歷史悠久,技藝獨特。早在宋金時期,孝義地區就有了皮影戲的演出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孝義皮影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孝義皮影的發展過程中,無數藝術家們傾注了心血與智慧。
第二章 實施過程
2.1 前期籌備
在正式踏上征程之前,“思潮傳戲非遺傳承團隊”進行了周密的籌備工作。我們首先對朔州市及孝義市的非遺資源進行了詳盡的調研,確定了此次實踐活動的重點考察對象,包括朔州大秧歌、孝義皮影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同時,我們積極與當地政府、非遺保護中心及傳承人取得聯系,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此外,團隊成員還進行了多次培訓與討論,提升了對非遺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明確了各自的任務分工。
2.2 實地探訪
7月21日,我們抵達朔州市,首站便是參觀朔州大秧歌的傳承基地。在這里,我們觀看了大秧歌的傳統表演,那熱烈奔放的舞姿、幽默詼諧的劇情,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隨后,我們與傳承人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大秧歌的歷史淵源、表演技巧及傳承現狀。在孝義市,我們同樣受到了熱情接待,參觀了孝義皮影戲的制作工坊,親眼見證了這一古老藝術形式從選材、雕刻到上色的每一個精細步驟。我們還參與了一次皮影戲的現場表演,通過幕后的操作,親身體驗了皮影戲的奇妙之處。
2.3 互動體驗
為了讓非遺文化更加貼近年輕人,我們特別設計了互動體驗環節。在朔州,我們組織了一場“大秧歌學起來”的活動,邀請當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參與,通過簡單的舞蹈動作學習,讓大家在歡笑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在孝義,我們則舉辦了“皮影戲小劇場”,邀請小朋友們親手制作皮影角色,并在專業指導下完成簡單的表演。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興趣與關注,也促進了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
2.4.1 實踐完成情況

(“山西有非遺”圖片,來源:網絡)


(朔州“秧歌戲”圖片,來源:思潮傳戲非遺守護團隊隊員樊萌萌、張文怡)


(孝義“皮影戲”圖片,來源:思潮傳戲非遺守護團隊隊員郭麗娜、左茹彬)
第三章 實踐總結
經過兩周的辛勤努力,“思潮傳戲非遺傳承團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照片和視頻資料,記錄了非遺展演、傳承人訪談、互動體驗等精彩瞬間。同時,我們還制作了一系列宣傳海報和短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廣泛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并關注非遺文化。此外,我們還撰寫了詳細的實踐報告和調研報告,對非遺文化的傳承現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
第四章 深刻反思
雖然本次實踐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首先,非遺文化的傳承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如傳承人老齡化、傳承資金短缺等。其次,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還有待提高,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此外,非遺文化的創新應用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繼續努力,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五章 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思潮傳戲非遺傳承團隊”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深耕非遺文化領域。我們將加強與政府、社會各界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我們還將積極探索非遺文化的創新應用路徑,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遺文化一定能夠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更多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