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繪新景,共治共益筑夢行
在新時代的曙光中,中國正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起點上,鄉村振興作為這一宏偉藍圖的基石,不僅承載著國家發展的深邃思考,更映射出對城鄉關系、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的深刻洞察。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僅是對過往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更是對未來發展路徑的精準布局。
鄉村振興,首要解決的是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步”三大癥結。這不僅是鄉村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面對城鄉差距的現實挑戰,我們需深化城鄉融合發展理念,以制度創新為引領,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高效配置,逐步縮小發展鴻溝,讓城鄉共享發展成果。
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農業4.0時代的浪潮下,我們必須把握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以“四洗三慢兩養”為代表的新興消費趨勢為導向,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六次產業新業態,讓鄉村產業煥發勃勃生機,實現“產業興則百業興”的美好愿景。這不僅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更是鄉村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同時,鄉村振興呼喚著共治共益的新體系構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們倡導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參與的鄉村治理格局,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不僅是對鄉村治理模式的創新探索,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我們肩負著歷史賦予的使命與責任。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我們應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與鄉村實際相結合,用青春和汗水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讓我們攜手并進,以青春之名,共筑鄉村振興的中國夢,為世界的現代化進程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共同見證并參與創造一個又一個“中國之謎”的誕生。現代化進程中,無論是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日韓等東亞發達國家,都走過了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過鄉村凋敝。步人工業化和城市化中期加速階段的中國,也出現了明顯的城鄉差距過大、鄉村治理失序、農業農村發展滯后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同步現象。
中國的發展道路迥異于西方,已經帶給了世界若干個“中國之謎”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再一次為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普遍衰落,提出有力回應,并有望打破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鄉村衰退這一“鐵律”不過,在直面中國社會新矛盾,積極回應時代新挑戰過程中,需要立足中國基本實踐,學習汲取國際經驗,積極展開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同步這三大問題的三大核心機制的深度研究。
城鄉發展水平差距過大,是中國發展過程中最大的不平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二十字總要求中的實現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主要還是通過城鄉一體化的進一步實施來解決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從而促進城鄉均衡發展,農村發展不充分,是中國最大的發展不充分。因此,在落實鄉村振興過程中,要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通過破解鄉村治理困境來解決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從而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
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即農業農村發展不同步問題是中國最大的發展不同步問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切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四化:農業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貨,補齊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最大發展短板。通過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質量興農、鄉村綠色發展、鄉村文化興盛、鄉村善治、中國特色減貧這“七條道路”,擺脫鄉村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同步,并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
針對上述三大問題和機制,筆者正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項課題“鄉村振興戰略核心機制研究”。課題組認為:由于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巨大差異,歐美國家的鄉村發展經驗,很難對中國帶來直接的借鑒價值,必須尊重中國國情,研究中國經驗,做出中國探索。為什么要如此,具體原因如下:
一方面,歐美國家不可能產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機銜接等基本概念。因為它們的農業資源條件相對寬松,如美國農業勞動力耕地面積是中國的357倍,澳大利亞是382倍,加拿大是590倍,可以說,與我們國家的農業資源緊張的條件截然不同。因此,在歐美農業發達國家很難在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等目標上,為我們國家鄉村農業發展提供適用于我們的實際經驗。中國的農業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要遠比西方國家復雜得多。
另一方面,歐美國家沒有國家主導土地再分配的歷史,政治背景也大不相同。如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甚至沒有村莊的概念。因此,其農業發展歷史和鄉村特征與我們有著顯著差異,從而使得其對我們追求的鄉村治理體系、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土地三權分置等方面,還有對中國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等目標,難以帶來可資借鑒的經驗。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亞洲各國及地區,尤其是與我們地理相近、文化相親的東亞諸國,其農業資源稟賦、悠久發展歷史與獨特鄉村風貌,與中國展現出顯著的同源性。這種深層次的相似性,為我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提供了寶貴的亞洲經驗庫,其中日本的新農村建設、韓國的新村運動及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區營造等成功案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國鄉村振興的前行之路。它們不僅是各自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為中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彰顯了亞洲地區在鄉村振興領域的獨特智慧與共同追求。
與此同時,歐美國家在鄉村振興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則為我們展示了另一種視角與路徑。它們聚焦于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鄉村文化歷史的傳承與創新,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服務體系,實現了城鄉發展的深度融合與相互促進。這種注重內在品質提升與外在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啟示與借鑒,促使我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既要追求經濟的繁榮,也要注重生態的和諧與文化的傳承。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一環。我們必須堅持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既要立足本土實際,也要放眼全球,廣泛吸收國內外鄉村發展的先進經驗與成功模式。課題組通過系統的國內外經驗比較與分析,深刻揭示了鄉村產業振興、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及“四化”同步等核心機制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這些機制不僅是解決當前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同步問題的關鍵所在,更是推動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行穩致遠的強大動力。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持“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與智慧,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加堅定的步伐邁向未來。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創新實踐,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世界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