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助力紅色基因傳承提質增效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淶源實踐團活動紀實(一)
紅色資源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征程上所積累的文化資源,包括革命舊址、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等內容。紅色資源數字化就是運用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等手段保存、建設和傳播紅色資源。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廣泛應用以及國家對紅色資源的重視,紅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由之路。
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的號召,推進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實現紅色基因傳承的提質增效,近日,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的8名碩士研究生,在指導教師彭文峰、王燕曉的帶領下,前往擁有多處紅色教育基地,紅色資源豐富的河北省淶源縣進行調研。

圖為實踐團成員校門口集合
一、驛馬嶺阻擊戰舊址之行
7月6日中午,實踐團歷經3小時的車程抵達淶源縣,稍作整頓后前往驛馬嶺阻擊戰舊址,正式開啟調研。

圖為實踐團參觀驛馬嶺狙擊戰紀念碑
“平型關戰役——驛馬嶺阻擊戰舊址”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驛馬嶺阻擊戰舊址位于山西省靈丘縣與河北省淶源縣交界處,是一個重要的隘口。1937年9月25日,115師下轄的楊成武獨立團根據師部統一部署,打響八路軍抗日第一槍,保證了平型關伏擊戰的勝利。實踐團成員攀至山頂參觀平型關戰役淶源驛馬嶺阻擊戰紀念碑,親身歷臨了革命前輩英勇奮斗的情境,激發出將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驛馬嶺村民
隨后,實踐團圍繞驛馬嶺狙擊戰舊址的紅色資源數字化情況,對前往紀念碑參觀的村民進行訪談。通過與村民的深切交流,實踐團對當地紅色資源留存情況、紅色資源數字化現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認識到淶源縣紅色資源豐富,但存在數字化保存、網絡傳播力度不足等問題,其數字化建設亟待完善。
二、東團堡烈士陵園之行
7月7日上午,實踐團成員到達東團堡烈士陵園進行調研。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東團堡烈士陵園
東團堡位于淶源縣城東北部,是“淶宣”公路上日軍封鎖晉察冀根據地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東團堡戰役是百團大戰第二階段“淶靈”(淶源-靈丘)戰役中的關鍵一戰。聶榮臻元帥稱“東團堡之戰,是以頑強對頑強的典型案例。”
隨后,實踐團成員對當地村民老中青三代就東團堡的紅色資源數字化問題進行了訪談。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東團堡老中青三代村民
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與式觀察的方法發現東團堡烈士陵園位置偏遠,推進烈士陵園數字化建設,能使更多人足不出戶就能了解東團堡戰役的歷史,提高紅色資源宣傳的多元性和便捷性。在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方面,該地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通過對整個烈士陵園進行了參觀、祭拜及訪談,實踐團成員了解了革命先輩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依然不放棄,也更加感恩英雄以血肉換來的和平。
三、井子會八路軍臨時指揮部之行
7月7日下午,實踐團來到了楊成武井子會故居,在熱心村民的帶領下,踏上這片紅色革命熱土,沿著英雄的足跡一路前行。井子會是一個自然村,位于淶源縣水堡鎮境內,是八路軍某部抗戰的指揮部。重游故土,楊成武將軍當年的颯爽英姿仿佛歷歷在目,回望過去的崢嶸歲月,每一寸土地都是鮮血浸染的紅色沃土,每一處歷史印記都凝結著一段感人至深的紅色往事。

圖為村民介紹井子會村抗戰情況
隨后,實踐團成員簇擁在村民周圍,聆聽介紹——“這個地方就是當年日本鬼子屠殺村民的地方,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出來了……”“脫貧攻堅之前,墻上還有很多紅色標語,現在都被蓋住了……”這些鮮明的紅色遺跡由于沒有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宣傳,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褪去了時代的色彩,屬于它獨有的那抹紅色味道也已逐漸消散。
淶源是重要的紅色資源革命基地,一場場激烈的紅色戰役,一位位奮勇的英雄模范,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如果有合理儲存和宣傳紅色資源的方式,例如多媒體電子沙盤、AR導覽平臺、3D沉浸式影院等,就能將井子會在內的紅色資源由臨時變為永遠,并讓全國人民都有機會了解這段歷史,銘記先輩革命英烈。因此,紅色資源數字化宣傳與保護,應該盡早提上日程并加快建設步伐。

圖為井子會八路軍臨時指揮部現狀
實踐團成員將在近日實踐的基礎上,就紅色資源數字化進一步展開走訪與調查,通過實地調研為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提質增效貢獻出實踐團的力量。
指導教師:彭文峰 王燕曉
小組成員:王瑩 張利婷 葉小慧 賴佩妍 孫增帥 董鵬飛 穆海玉 郭金柳 葉競潔 毛燕 杜欣奕 于雪
文| 葉小慧 張利婷 穆海玉
圖| 賴佩妍 王瑩
指導教師| 彭文峰 王燕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