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文化,品味酒韻悠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所有人類的共同寶藏,是各族人民世代智慧的結晶。為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響應新時代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曲阜師范大學鑄魂弘夢調研團開展了一系列學習和弘揚非遺文化的活動。我作為調研團青島分隊的隊員之一,于12月25日參觀了即墨老酒博物館,對家鄉的即墨老酒傳統釀制工藝進行了實踐調研,使我感悟頗深。
精益求精,佳釀自成
踏入博物館,映入眼簾的便是“即墨老酒,黃酒北宗”八個大字,展現出對即墨老酒傳承至今的地位之肯定。酒的誕生是一次偶然,而即墨老酒的經久不衰則有它的必然性。對古法釀造工藝的傳承恪守,對產品品質的精益求精,便是關鍵所在。
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即墨老酒傳統釀造工藝已傳承千年,千百年來,在嚴格按照‘古遺六法’傳統釀造工藝要求的同時,一代又一代的釀酒師傅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純正北派黃酒釀造訣竅——“守六法、把六關”。“守六法”即:黍米必齊,曲蘗必時,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熾必潔,火劑必得;“把五關”即:煪穈、糖化、發酵、壓榨、陳儲。品質的好壞在毫厘之間。要守好法,把好關,必須反復實踐,深入鉆研,做到爐火純青。正是師傅們的精益求精,始終秉承著“工匠精神”,才造就了釀制工藝的不斷改進以及酒質的提高。而我們青年人也要學會在實踐中精益求精,強素質、長本領,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造就不平凡,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圖為實踐隊員在即墨老酒博物館了解老酒的發展歷程。 黃春燕 供圖
繼承創新,方得始終
在產品展區里,我見識到了許多即墨老酒創新產品。即墨老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韓吉臣師傅認為,即墨老酒傳統釀造工藝傳承久遠,底蘊深厚,未來的一切創新都需要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在生產一線不斷總結傳統經驗的同時,韓師傅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積極參加行業標準研討,及時掌握行業發展動態和技術創新動態,加快新技術新成果的孵化應用,比如新型糖化機、釀酒窖爐、節能改造、分罐等新技術的應用,繼承創新了“古遺六法”傳統釀造工藝,使老酒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全面促進了即墨老酒事業的發展。因此,應當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是在不斷地繼承與創新中發展的,我們要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對待。“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繼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會帶來真正的“清如許”。

圖為實踐隊員拍攝的各種獨具特色的即墨老酒創新產品。 黃春燕 供圖
歲月沉淀,酒韻悠長
博物館的地下酒窖里儲存著上千罐老酒,講解員介紹說,經過窖藏的年度老酒最少需要5年,大多需要15至20年,封壇用荷葉、玉米皮先把壇口罩上,再用泥坯封住,保存到陰涼恒溫的酒窖里,這種封壇和儲存方式使酒品更為醇和,存放數十年愈陳愈香。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品嘗到了醇正的即墨老酒。正所謂杯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不同于洋酒的濃烈、辛辣和宿醉感,即墨老酒集甜、酸、苦、辛、鮮、澀六味于一體,入口綿軟卻有點生澀,細細品味酸苦涌上心頭,咽下喉嚨的時候先是辛辣,最后才是潤滿口腔的甘甜。一杯老酒的五味雜陳,訴盡了百味生活經數代人努力穿越千年的味道,也與中華民族的“忠孝”精神一脈相承。我們的生活里會釀出許多濃郁的佳釀,入口醇香,回味悠長。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應該學會在酒韻中品味生活,希望能在平凡的人生中醞釀出波瀾起伏的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實踐調研,使我對家鄉的即墨老酒傳統釀制工藝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體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同時,我們青年人應該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敢于擔當,勇往直前,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青春力量。(通訊員 黃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