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啟新程
——“同心團”之婦幼保計院覓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數字化之光
山東大學“同心團”成員于寒假期間1月22 - 23日開展了社會實踐,走進山西省中陽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中心,圍繞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數字化,綜合運用參觀、訪談、問卷等形式,為推動高校生命健康教育創新發展收集一手資料 。
抵達中心后,“同心團”成員在副主任醫師付志榮女士的帶領下進行參觀。中心配備了AED,應急藥品儲備充足,張貼著許多貼合婦幼保健需求的急救宣傳海報,整體急救設施較為完善,凸顯出保障婦幼健康安全的專業度。
訪談中,付志榮女士介紹,中心一直堅持開展急救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兼顧基礎與專業,不僅涵蓋心肺復蘇、止血包扎等基礎急救技能,還針對婦幼群體的生理特點,著重培訓如嬰幼兒窒息急救、產后大出血應急處理等專業知識。培訓模式采用理論講解搭配實操演練,幫助員工有效掌握急救技能。然而,中心在急救培訓推進過程中存在不少阻礙。如專業急救講師數量難以滿足培訓需求、培訓場地有限、資金較為緊張等。
在合作交流方面,中心已和當地部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立合作,通過舉辦急救知識講座、開設急救技能小課堂,將急救知識傳授給師生。但目前尚未與高校、紅十字會開展合作,不過中心已有清晰的合作意向與規劃。
付志榮女士還分享了對數字化技術在生命健康教育應用中的看法。她提到,數字化技術優勢顯著,像在線課程、APP等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豐富的動畫演示、實際案例等資源,能讓復雜的急救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但同時也存在弊端,如虛擬演練和現實場景的差距可能導致實際操作的問題。中心曾嘗試推出在線課程進行生命健康教育,收獲了一定的瀏覽量,受到部分員工和社會人士關注,然而也有課程互動性不足,學員有疑問時無法及時得到解答等不足之處。
為獲取更全面的信息,實踐團隊成員發放了相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受訪者使用過生命健康教育相關數字化平臺,認可其資源豐富、學習時間靈活等優勢,但也指出存在技術故障、缺乏面對面交流、內容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高校開展數字化生命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并期望在平臺界面設計、互動功能、個性化學習設置等方面有所改進。
此次實踐,“同心團”借訪談明確機構的培訓難題、合作意向和對數字化的看法,并從問卷洞悉大眾對相關平臺的評價與期待。團隊后續將整合信息,為高校數字化轉型助力,未來還將攜手更多機構,開展多元活動,推動生命健康教育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