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改革精神,續寫時代篇章
——南京林業大學團隊參觀安徽省小崗村“當年農家”舊址
2024年7月31日,南京林業大學2024年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林’光閃耀,旅見小崗”隊懷著對改革開放初期勇敢探索的無比崇敬,踏上了“當年農家”這片富有歷史意義的土地。

團隊成員在“當年農家”舊址前的合照
小崗村舊址——當年農家是20世紀70年代典型的農家居所,由前后兩進房屋及后期復原的附屬建筑共同構成。踏入“當年農家”舊址,仿佛時光倒流,帶領團隊成員們回到了1978年那個深秋的夜晚。小崗村的18位農民,為了擺脫貧困,冒著巨大風險,按下了紅手印,分田到戶。這份承載著他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契約,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開端,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舊址內陳列的舊農具、紅手印契約原件、當年農家的生活用品,無聲地訴說著那段充滿勇氣的歷史。
在這里,團隊成員們深刻感受到小崗精神的核心——敢為人先、敢于擔當。那份簡單卻厚重的契約,仿佛讓人親歷了當年的艱難與決心。舊農具的銹跡斑斑,彰顯了農民們在艱苦環境中的拼搏與堅持,老屋內的每一件陳設,都記錄著他們對未來的希冀與奮斗。
接著,團隊成員游覽了小崗村舊址后排磚瓦房,前后了解了鳳陽鳳畫、鳳陽花鼓等非遺項目。“鳳凰鳴兮,與彼高岡;梧桐出兮,與彼朝陽。”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吉祥美好的象征,鳳畫因其有吉祥寓意,深受老百姓喜歡。進入草房,一幅幅美輪美奐的鳳陽鳳畫映入眼簾:惟妙惟肖的鳳凰色調鮮明、翩翩生姿,頗有姿態。“鳳陽鳳畫的誕生,沒有具體的文字資料記載,但是在當地民間一直流傳著關于鳳畫的傳說。”創作者張老師告訴成員們,“鳳陽鳳畫代表著鳳陽人民對未來的希望和追求,同時也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傳承和發揚。”鳳陽花鼓則充分運用了現代技術。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和鼓面的鳳凰,即可欣賞虛擬的鳳陽花鼓舞蹈表演。“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有個村莊叫小崗,敢想敢干又敢闖,初心使命記心上……”歡快的音樂聲中,AR花鼓戲中的女主角在組員的手機中和歌起舞,也讓組員們不禁感慨科技對于紅色旅行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張老師為組員講解鳳陽鳳畫

AR技術在鳳陽花鼓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團隊成員感受到,小崗精神不僅是歷史,更是指導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
農家戲所展現的的風土人情,紀念品中所蘊含的縷縷巧思,現代戲劇對于小崗村改革先鋒事件的改編和重新演繹。不僅讓團隊成員了解了小崗村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改革精神,什么是敢為人先。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要將小崗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敢于創新,勇于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小崗是改革的精神高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小崗‘大包干’精神仍然不過時。”團隊成員在參觀結束時,鄭重記下了自己的感言:新時代青年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繼承和弘揚改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旅行,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成長為紅色旅行的踐行者和推廣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大家必將砥礪前行,不負青春,不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