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濰坊7月22日電(通訊員李丹)2024年6月30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筑夢鄉村熠青春”社會實踐隊伍于線下正式召開出征儀式。并于7月15日到7月22日,在壽光三元朱村、韓家牟城村與臨沭韓村開展為期八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以及自然資源狀況,為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文化基礎;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手工藝品制作等增加農民收入并通過收集和分析成功的鄉村旅游案例,總結經驗,為當地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幫助完善鄉村旅游政策;進一步促進鄉村就業和經濟發展,拉動鄉村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的改善,助力鄉村振興。
三元朱村:農旅一體模式
壽光三元朱村“因菜而興、因菜而榮、因菜而名”,改革開放以來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建成和推廣,催生了改變中國農業面貌的“綠色革命”,成為農業新技術的試驗田和推廣地。而今,壽光又將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融為一體,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今年7月,實踐隊員來到壽光,深入探索“中國蔬菜第一村”的奧秘。
圖為三元朱村黨群服務中心。中國青年網通訊員李丹攝
三元朱村注重農業現代化。村莊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引進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實踐隊員們采訪了當地村民和干部,了解到三元朱村采取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了農業規模化經營。在先進農業技術的吸引下,全國各地的人都來村里參觀學習。有的人來學習冬暖式大棚建設技術,有的是來了解三元朱村的發展歷史及新農村建設的成果。三元朱村的鄉村旅游由此起步,成為壽光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先行者。三元朱村的現代農業與旅游產業 “聯姻”,盤活了傳統農業資源,形成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當地農戶。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丹 攝
韓家牟城村:“文化+”服務模式
與三元朱村不同,韓家牟城村堅持“強活動”和“強陣地”兩手抓,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支撐。這里古木參天,青石鋪路,古宅林立,每一座建筑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韓氏木雕、剪紙、土陶等傳統手工藝在這里代代相傳,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走進壽光韓家牟城村新時代實踐驛站,實踐隊員們仿佛進入了一條悠長的歷史隧道。史料記載,倉頡墓和倉頡石室就在牟城,根據倉頡這一歷史文脈,韓家牟城村建設了集漢字展示和體驗為一體的倉頡書院,修復了倉頡墓園中的啟秘亭和倉頡雙井,打造了以漢字為主題的歷史文化公園。不僅如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設立老年活動中心、國學堂、民間技藝傳承館等功能室,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此外,韓家牟城村共成立理論宣講、漢字文化傳承、矛盾調解、愛心扶助、文藝活動、環境治理6支志愿服務隊,成為鄉村旅游的活躍力量。
圖為古房屋。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丹 攝
臨沭韓村:“一村多品”旅游模式
最后,實踐隊伍來到臨沭韓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臨沭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留下了新華社山東分社舊址、劉少奇故居等一大批鮮活的紅色印記。在此基礎上,臨沭先后建設了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紅色朱村、新華社山東分社誕生地等,發展紅色旅游、研學旅游;此外,臨沭縣風景秀麗,生態秀美,加之對蒼馬山、冠山等景區進行提檔升級,形成了山中有園、園中有景、產業集聚的山地度假旅游帶,提升了游客們的旅游體驗。
圖為朱村戰斗遺址石碑。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丹 攝
不僅如此,韓村還發揮農業、村莊、民俗等鄉土資源優勢,培育農事體驗、觀光采摘、田園休閑等鄉土業態推出了眾多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如農耕體驗、手工制作、民俗表演等,讓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又能親手體驗到農耕生活的樂趣;
圖為實踐隊員在進行農事體驗。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丹 攝
圖為實踐隊伍在曲師大石碑前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李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