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煙臺大學機電汽車工程學院“奇‘淄’妙想”社會實踐隊探訪淄博愛美琉璃制造有限公司,對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孫云浩先生進行采訪交流,探討琉璃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積極響應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為琉璃的宣傳和推廣貢獻力量。
參觀琉璃工藝展廳,領悟文化藝術之美
7月4日,實踐團隊來到淄博愛美琉璃制造有限公司,在國家非遺文化傳承人孫云浩的帶領下,實踐隊員有序進入琉璃工藝品展覽館參觀。
在琉璃工藝品展覽館,孫云浩為隊員們介紹了淄博愛美琉璃制造有限公司的歷史,愛美琉璃制造有限公司前身是博山美術琉璃廠研究所,愛美琉璃的主要目標為國內琉璃藝術品的研發設計,提升博山琉璃的文化內涵,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喜歡和傳承琉璃文化,提高人民對琉璃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展覽館內陳列了各類琉璃制品,孫云浩進行了詳細解釋。隊員了解到,孫云浩家族從1917年開始制作琉璃,他作為第五代琉璃技術傳人一直以傳承發展博山琉璃文化為己任,愛美琉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博山琉璃燒制技藝傳承單位,致力于博山傳統琉璃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參觀過程中,孫云浩對隊員們介紹了其在2015年承建北京地鐵南鑼鼓巷站大型琉璃壁畫項目、2019年制作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手工燒制琉璃石榴作品《和合共生》獻禮祖國七十周年華誕入選進博會展示宣傳。孫云浩向隊員說道,“通過承建全國各大琉璃壁畫以及琉璃裝飾項目,宣傳博山琉璃,能進一步擴大以琉璃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采訪國家非遺傳承人,探尋文化振興未來路
參觀展覽館后,孫云浩帶領實踐隊員進入辦公室進行采訪交流。隊員們紛紛提出心中對于琉璃行業的疑問。在采訪中,實踐隊員了解到目前琉璃行業發展的阻力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缺乏技術傳承人。學習琉璃燒制技藝需要時間較長,三到五年內難以達到精湛的水平,而要完全精通琉璃制作通常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但大多數年輕人比較浮躁不愿意花長時間學習燒制技術,這導致琉璃技術人才后備力量不足。
第二是創新能力不足。現有的琉璃工藝師傅年齡都在四十到五十歲左右,雖然具備熟練的技藝,但缺乏思維創新和與時俱進的產品形象設計,和年輕人的思維交匯點與審美觀點相差甚遠,古法琉璃色彩與形體難以被當代青年所接受。
第三是琉璃制作工藝復雜。琉璃與玻璃不同,不能使用自動化生產線,制作過程完全依賴工匠的制作經驗與嫻熟的技藝。手工制作的產品難免存在一定的瑕疵率,單個琉璃的均價比較高,作為高檔手工藝品,難以被大多數消費者接受,在與品牌合作的過程中也難免遇到成本難題導致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在市場上難以形成流通循環。

經團隊調研發現,淄博燒烤爆火后,群眾對于博山琉璃的人均消費提高50到100元不等,孫先生表示,淄博燒烤業繁榮對琉璃行業的影響不容小覷。雖然淄博爆火拉動了琉璃制品的發展,部分琉璃工廠開始大規模設計、生產各種琉璃小工藝品,但這并不能動搖企業發展的目標。孫云浩說道,“琉璃發展是一個長線工作,并不會因其短暫爆火而長久傳承,文化的傳承依舊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我也將繼續堅持這項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引領琉璃產業發展。”
隊員紛紛提出對琉璃行業未來發展的想法。
第一是引進數字化項目,通過3D打印摒棄傳統琉璃制作過程中相對繁瑣的初模環節。第二是融合年輕元素,可以與年輕人更喜歡的元素進行融合發展,例如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動漫手辦、盲盒等。第三是與高校開展合作交流,將琉璃藝術產品發展成為本省、市、縣的圖書館及博物館等特色文創產品形式,與各大高校開展合作,在畢業季和開學季聯合設計制作有學校特色的禮物。
活動接近尾聲,實踐隊員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隊長于曙瑄說道,“琉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目前遇到了一定的瓶頸期,在古法琉璃這種傳統工藝的傳承之下必定離不開年輕人的支持,非遺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體現了民族和社會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作為青年大學生,實踐團隊將熱情與實踐相結合,積極響應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為琉璃的宣傳和推廣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