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路梆子,民族時代精神
為揭開傳統文化面紗,發揚國之文化,2023年1月19日,曲阜師范大學“星火實踐隊”隊員以線上會議準備、實地調研等形式于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展開社會實踐活動,探查地方東路梆子的發展現狀以及相關問題。
東路梆子,又稱章丘梆子,群眾稱它為山東漚。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戲曲劇種。章丘,過去是南北貿易、商貿往來的重鎮。由于商業的繁榮發達,當地的戲曲藝術也蔚為大觀。流行的東路梆子,為秦腔系統的分支,是經過山西、河北等省而流傳到山東境內章丘、惠民等地的,至少有一百八十八年前,就已經在當地流行了。這種梆子聲腔,與早已在本地流行的昆曲及其他曲調相結合,形成了“章丘梆子”——“東路梆子”。相對地,稱河北梆子為“西路梆子”,稱秦腔為“老西路梆子”。
為幫助實踐隊隊員更好地體味東路梆子之美,東路梆子傳藝人特意為實踐隊員表演了部分片段。在實踐過程中,隊員了解到沾化縣最早演唱東路梆子是在清末道光年間,馮家鎮莊科村邀請了無棣縣門家道口村的藝人門保貞等人傳藝,從此,東路梆子便落戶沾化,流傳至今。
隊員進一步了解得知,1835年,在莊科村學藝的有郭存正、李延詳、張連慶、李洪奎、張壽詳、孟相云、付金生等人,形成莊科戲班,在本縣內登臺演出,倍受歡迎,遂在鄰縣以至到黃河以南等地演出。當時莊科戲班極為興盛,范圍逐漸擴大,影響漸深。付家村付金生等人又在本村收徒傳藝,形成付家村戲班,更是冠名一時,被當地群眾稱之謂“付家吼兒”。由于演出范圍不斷擴大,影響了周圍數村莊紛紛請莊科、付家等村藝人傳授技藝,相繼成立了東路梆子戲班,到解放初期全縣發展到近10個業余戲班,東路梆子在沾化境內以成為立集趕會,逢年閑節,婚姻嫁娶的主要演唱劇種之一,在當時鼎盛一時。1960年災荒過后,各村又重新恢復演唱。
實踐隊員被其發展之迅猛所震撼,便進一步詢問傳藝人,大文革時期東路梆子的發展是否受到了沖擊。傳藝人回答道,1966年由于文革期間極左路線的影響,東路梆子傳統劇目被迫停演,人們又移植新劇目演唱,說新唱新尚未間斷。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東路梆子在黨的“百花齊放文藝方針指導下,各村傳統戲曲演唱再度漸起高潮,延續至今。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五千年上下求索,中華文化沉淀下來的深厚底蘊是每一位中國人財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將會是一條漫漫長途。吾輩少年需肩挑重任,方可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在本次社會實踐中,實踐隊隊員通過采訪東路梆子傳藝人,欣賞其精彩表演,了解傳統民俗文化發展現狀,為傳統文化發展呼喚時代力量,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創新型和持續型發展。
- 傳承紅色血脈榮光
- 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說的是一個人整夜不食不寢去思考鉆研一個問題,沒有什么好處,不如親自去學習研究
- 02-08 關注:0
- 山東東路梆子,民族時代精神
- 為揭開傳統文化面紗,發揚國之文化,2023年1月19日,曲阜師范大學“星火實踐隊”隊員以線上會議準備、實地調研等形式于山東省濱州市沾
- 02-08 關注:0
- 云支教:追逐心中的夢想
- 1月12日,我正式踏上了一段新的征程——云支教,為自己的假期生活增添一份色彩。作為此次云支教的成員,我為自己有幸加入這
- 02-04 關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