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遵循“大思政”教育理念,堅持探索規范思政實踐課教學十余年,通過獨立設置課程、設計獨特的教學內容、融合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和輔導員三支隊伍等一系列創新做法,形成思政實踐與專業實踐、“三下鄉”社會實踐“三合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全面提升了實踐育人質量,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規范化建設思政實踐課教學體系
目前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形式多樣,特色鮮明,亮點突出,但認識有差異,隨意性大,質量參差不齊,標準規范明顯不足。武漢紡織大學積極推進落實中宣部、教育部“規范實踐教學,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切實提高實踐教學實效”的要求,率先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率先單獨設置“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規范實踐流程及考核標準,獨特的教學設計,為大學生實踐方式方法進行專題理論指導。單獨設置“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教學部”,加強課程建設,統籌實踐協同,組織編撰教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導論》。系統性、全流程的改革創新,全面規范了教學體系,提升了思政實踐教學實效。
規范化構建思政實踐協同機制
目前高校重視實踐,積極投入,但實踐育人資源分散,實踐基地或重復建設或閑置不用,各部門分別組織實踐,協同效應明顯不足。武漢紡織大學依托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各專業學院及學工團委等部門聯合的協同工作小組,推進思政實踐與專業實踐、“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同向同行,統籌推進實踐育人協同創新。學校積極共建共享已有思政實踐基地、專業實踐基地和“三下鄉”社會實踐基地,統籌校地合作,充分利用已有實踐基地,不斷建設新實踐基地,著力建設虛擬仿真思政體驗教學中心。思政實踐與專業實踐、“三下鄉”社會實踐融合協同,將專業能力的強化與思想素質的提升結合起來,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效銜接,實現成才與成人的統一。
規范化融合思政實踐課隊伍
目前高校學生數量龐大,單獨馬克思主義學院推進思政實踐全員覆蓋,隊伍明顯不足,或是規模有限,或是放任自流,未充分挖掘發揮學校思政工作隊伍潛力。武漢紡織大學充分發揮思政工作隊伍協同效應,推進實踐育人隊伍融合。輔導員學科歸屬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思政課教師一起培訓提升,思政課教師參加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專業課教師為思政實踐進行專業指導,思政課教師作“三下鄉”社會實踐指導教師,輔導員參加思政實踐的集體備課。三支育人隊伍同向同行,形成實踐育人合力,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規范建設提升實踐育人質量
思政課教師積極創新,成績突出。先后獲國家社基金思政研究專項項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湖北省高校教學研究項目等教學科研項目支持;思政實踐課獲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思政實踐課教學團隊獲批省級教學團隊;獲評湖北省教學成果獎3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3項,全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個人等多項。
武漢紡織大學學生余天與沈洪恩團隊社會實踐創新的“硬核”作品——3D建模“青山銘忠骨紀念碑”
大學生激發創新精神,增強競爭力。“綠色環保協會”獲團中央“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等多種稱號;“藍燈志愿團”獲得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等多項大獎,“青春護農實踐隊”連續多年獲得團中央暑期社會實踐專項項目獎勵。優秀實踐報告作品結集出版《思與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實踐報告論文集》等多部。近三年來,學生團隊參賽項目逐年攀升,中國“互聯網+”大賽獲得國獎4項,省獎4金10銀15銅,“挑戰杯”大賽獲得國賽特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賽特等獎3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10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獲得團中央專項建設項目7個,優秀項目1個,優秀調研報告1篇,優秀團隊3個,學生先進個人1人。
作者簡介:
朱麗霞,1965年出生,廣西博白人,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廉潔制度文化建設。
孫文禮,1974年出生,湖北鄂州人,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