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也是傳承許久,我們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著我們的民族特色,僅有少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傳承,而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為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發揚光大,能夠擺脫目前的困境,能夠走進大眾視野,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啟了助力非遺之旅,他們用文字和鏡頭去記錄傳統非遺,用自媒體的方式為非遺發聲,通過采訪那些已經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來了解非遺的普遍現狀從而助力那些面臨困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8月22日下午,團隊成員來到徽茶文化博物館開展“重徽州文化名片,演繹徽茶文化特質”主題調研活動,采訪了徽茶的代表性傳承人謝四十老師。通過調研,團隊成員了解了徽茶的起源歷史,發展現狀和傳承故事。
來到黃山茶葉博物館,我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觀光博物館,博物館中古色古香, 一個個玻璃展柜中擺放著許許多多有紀念意義的物品,根據工作人員的講解我們了解到黃山毛峰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于綠茶。產于安徽省黃山一帶,所以又稱徽茶。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大茶莊所創制。每年清明谷雨,選摘良種茶樹“黃山種”、“黃山大葉種”等的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所以取名為黃山毛峰,在黃山毛峰博物館中,不僅僅有著茶葉,更多的是生產茶葉的工具,隨著腳步的走進,細心的人才會發現,工具從農具逐漸變成了機器,一代,二代,三代,看著制茶機器的不斷更新迭代,生產所需的人力物力也是逐漸減少,逐漸行程自動化。
走到博物館的盡頭,我們見到了我們采訪的目標人物,謝四十先生,在采訪中,團隊成員了解到目前正統的傳承已經很少了,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的人造茶葉的時候選擇了材料成本較低的物品代替,所以逐漸的流傳下來的制茶方法也是越來越亂越來越多,黃山毛峰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現在全國各地都在生產黃山毛峰,正宗毛峰的制作,必須保證制茶環境、地域、氣候、茶樹品種,同時確保原料正宗、制茶技藝正宗,這樣做出的黃山毛峰才是真正的老味道。現在,在黃山毛峰的產地區,大部分人選擇了簡化工序,不按照黃山毛峰的傳統制作技藝加工。
因此團隊成員認為,對于現狀應該根據非遺保護方案,傳播正宗黃山毛峰制作工藝思想。同時做好市場打假,使正宗黃山毛峰非遺以優質口碑流傳下去,做好研學基地開發,在中小學生,大學生中傳播茶文化思想。令學生們體驗名茶制作等流程。從思想深處認同中國茶文化,有助于黃山毛峰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